孩子老說隨便,是自卑還是沒主見(孩子缺乏自信是父母的原因)
孩子的行為表現,性格特點,影射出父母的教育問題,解密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常生活中,父母各忙各的,孩子無聊,會時不時打攪父母,目的是引起父母對自己的注意。
孩子這種行為是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如果孩子愛撒謊,父母自查一下是不是孩子犯錯后對他吼罵了,孩子害怕,就用撒謊掩蓋。
孩子犯錯,父母反應不要太大,要讓孩子知道人就是在犯錯中成長起來的,犯錯不可怕,要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
如果孩子沒自信,沒主見,是因為父母總是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而不是鼓勵肯定孩子做事。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想要別人的玩具等,父母會批評指責孩子:給你買了那么多玩具還想要別人的。
其實是因為自己的玩具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父母想一下,是不是孩子買喜歡的玩具時,父母因為價格或質量等原因沒有買,而換了一個自己喜歡的覺得值的玩具買給了孩子。
孩子膽小懦弱,父母太過于保護。很多父母太愛孩子,不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差。一遇到事情就不知所措。
孩子沒教養,比如在別人家亂翻東西,公共場合追逐、打鬧等,是因為父母沒有教孩子應該怎么做,或者孩子做錯時父母沒有糾正,感覺沒什么。但在別人眼中,孩子的行為就是沒教養。
孩子什么事都不想告訴父母,是因為父母總是打擊孩子。而不是認真聽孩子說,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
孩子不尊重他人的感受,是因為父母平時也不太尊重孩子的感受。
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這是父母易犯的通病,希望激勵孩子,其實往往起到了反作用。孩子自卑、嫉妒心強,總以為自己不如別人。
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這樣越比越焦慮,不如放大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育兒育己,孩子的很多行為問題,背后的原因其實是父母的教育問題。
當孩子有某些行為表現時,父母發現要及時幫孩子糾正,或用正確的行為方式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