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說臟話(家長在孩子面前說臟話的危害)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閨蜜說,她要抑郁了,是被親兒子給氣得。
最近,她兒子,對她放各種狠話,有時,還會飚臟話。
早上,她有點頭疼,就讓孩子爸送他上幼兒園,結果,兒子對著她說:“壞媽媽,你最懶,就是一個大懶蟲。”
閨蜜一臉蒙圈?
本來是身體不舒服,這下被親兒子給整得心里也是相當不舒服。
沒hold住,生氣地對兒子說:“你個小白眼狼,沒良心。”
我勸她不要和小孩子計較,她一臉無奈地說:“可不止這一回,對我說過好多次狠話,什么打死你,最不喜歡你,你是最丑的媽媽……”
據閨蜜所言,她兒子和她就是塑料母子情,什么話扎心,她兒子就對她說什么。
我好奇地問閨蜜兒子對她說“狠話”時,她都是什么反應?
她的回答是:“當然是diss回去,難不成還得慣著孩子的壞毛病。”
其實,閨蜜兒子之所以老對她說狠話,也是她自己“引火上身”。因為她過激的反應,恰恰引發了她兒子說臟話和狠話的熱情。
孩子說臟話,狠話,都是一個階段性的特征。但是,父母的反應和態度,卻決定了他們是一時說、一直說,還是不再說。
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孩子。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說臟話、狠話的階段。
孩子在3~5歲會進入一個敏感期——“詛咒敏感期”(也稱為污言穢語敏感期),孩子開始對一些污穢的語言很感興趣,這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特殊表現。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道:“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于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但孩子說臟話、狠話,并非是天生的。
最初,他們是在模仿。
美國耶魯大學的保羅·布魯姆博士說:“孩子說臟話,其實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孩子語言的學習,“聽”是一個語言輸入的過程,“說”是一個輸出的過程。
孩子說“打死你”、“滾”這些話,那么,他們一定是先聽到了別人說這些,才會去模仿的。
閨蜜的兒子說她“大懶蟲”,也是因為之前她周末在家補覺,老公經常說她是“大懶蟲”,兒子便模仿了爸爸的話,說媽媽是大懶蟲。
后來,說臟話被強化。
孩子說臟話,很多父母都不淡定,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把這些不好的話,扼殺在萌芽狀態,制止孩子繼續說。
可這種扼殺和制止,反而會強化孩子說臟話、狠話的行為。
父母過激的反應,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以為這樣會讓大人生氣,他們下次會把臟話當成武器。
有一次,兒子對我說了一句“壞媽媽”,還說要“打死你”,我很崩潰。
我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很辛苦,不說功勞也有苦勞吧,兒子這樣說我真的很難過。當時我就生氣了。
兒子發現是「這些話」讓我生氣了,于是當他下次不高興的時候,便會說這些話,來“攻擊”我。
最后,說臟話成了孩子情緒宣泄的出口。
美國心理學家萊因霍爾說:“人一旦情緒失控,就會通過臟話和羞辱性的動作來將這種情感宣泄出來。”
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對臟話謎一般的喜歡,是為了通過臟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心理達到平衡。
尤其是孩子的愿望不被滿足時,他們會盡自己所能來發泄心中的不滿。除了大哭、撒潑、摔東西,還會用最惡毒的語言——「討厭、死」等等。
《媽媽是超人3》的節目里,因霍思燕對閨蜜的孩子太過于關心,冷落了嗯哼,他很失落,便對媽媽說了狠話:
我不想跟你一起做火箭了;我不想給你買一百個化妝品了;我不想和你說話了;晚上不跟你睡了。
嗯哼說這些是為了發泄心里對媽媽的不滿,這些狠話對于他來說,是一種心理需要,可以化解自己的壞情緒。
孩子說臟話無關乎道德問題。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研究,孩子的道德感在4歲左右才會出現。
也就是說0-3歲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規則活動,不能理解一般的規則。
即使到4歲后,學齡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于道德的認知。
孩子長期說臟話、狠話,不利于他們的成長,以及社交。
精神專家發現,控制人說臟話的大腦中樞不是位于高級腦的語言中樞,而是較為低層的動物腦。也就是說,孩子長期講臟話,并不利于語言發展,還會讓孩子停留在用低級腦處理問題的階段。
如何讓孩子不說臟話,這和父母的做法有很大關系。
1.態度上重視,行為上輕視。
當孩子第一次說臟話時,父母的反應和態度很重要。
剛開始,孩子說臟話、狠話,是無意識的語言試探和力量檢驗。
如果他發現臟話和狠話,可以讓父母有反應,甚至生氣,或者覺得好笑,這個行為便會被強化,會拿臟話當武器,或者是博取父母關注的方式。
有一次,我和我弟弟在一起聊天,小侄兒突然說:“你們不帶我出去玩,你們都是屁。”
聽完這話,我和弟弟都笑了,他看見我們笑了,也仰著頭哈哈大笑。后來,便一發不可收拾,不管想干嘛,都會拿屁說事,動不動就說“爸爸是個屁”、“媽媽是個屁”。
因為小侄兒第一次說“屁”,引發了大人的笑,這讓他覺得“屁”很有力量,便接連不斷地用。
當孩子習慣了說臟話,父母可以溫柔地制止。
孩子對外界無自控能力,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是和非。
學齡前的兒童并不能夠像成人那樣,能夠評估詞語,所以當孩子說了臟話,我們不是簡單粗暴地制止,還需要告訴孩子規則。
這一點霍思燕做得很好,在嗯哼連珠炮似的說了很多狠話之后,她沒有批評,而是漫不經心地說:
你自己冷靜冷靜吧,你今天真的很不乖;
隨便你;
好,那就絕交了,對吧。
霍思燕用堅定的立場,讓嗯哼明白,說這些話是不對的,不禮貌的,你不可以說。
如果父母采取懲罰、責備和打罵的方式,可能會暫時讓孩子不說臟話。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卻被更深地激發,叛逆心也隨之爆發,一有機會,他們會說得更過分,也就會出現一個“惡性循環”,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2.凈化語言環境。
吳曉玲在《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一書中寫道:“不管多難的語種,只要生活在該語種的環境中,正常孩子便可學會。”
平時生活上,我們一定要注意,不隨便說臟話、狠話。如果電視上,或者孩子身邊有小伙伴說臟話,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樣是不禮貌的。
當同齡孩子有喜歡說臟話的,孩子會很快同化。
有一次,我帶兒子去超市,他指著貨架上的QQ糖,跟我說:“媽媽,你看這個糖就是‘牛逼糖’。”
我一時懵了,一問才知道,他這是跟小區里一個孩子學的,把牛皮糖喊成“牛逼糖”,后來,我發現那個孩子特別喜歡說臟話,“你去死吧”簡直就是他的口頭禪。
為了讓兒子不受影響,后來,我都帶兒子去小區對面的公園玩,擔心在小區遇見那個小男孩。
孩子說臟話也是一個契機,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的內心。
孩子有時說臟話,狠話,因為愿望沒有達成,心情不好,這時看上去很不講理,不聽話,其實內心卻無比脆弱。臟話的潛臺詞可能是“我心情不好,需要有人來安慰”。
等孩子情緒散去,我們可以蹲下來抱抱孩子,多關注他們,告訴他們如何去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通過說臟話和狠話。
孩子說臟話不是洪水猛獸,父母們不必過于焦慮,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會讓說臟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小插曲。
也會把孩子的臟話和狠話扭轉成如春日里的風,冬日的暖陽般讓人舒服的話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