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家長打就經常說謊,怎么辦好(孩子經常說謊話家長該咋做)
<撒謊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其當作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撒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說謊的事情本身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作為父母其實更擔心的是孩子的品質出現問題。
怕這種情況惡劣下去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孩子一撒謊,父母就著急、生氣,可能還會打罵一頓。
父母教育、訓斥,孩子為什么不聽呢?
家長這次訓斥了,下次孩子可能還會繼續,自己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
因為未成年人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特別是理性腦部分,他的思維更注重當下的感受和體驗。
孩子 難受了就會哭,高興了就會笑,不會像成年人那樣考慮得周全和長遠,也許你給他講的時候他能理解,但做不到。
孩子騙父母是不對的,但撒謊不一定就是“壞孩子”
父母更注重的應該是孩子這種行為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
孩子為什么撒謊?
在默薇老師的課程中提到:世間所有的一切發生即有原因,不是誰生下來就撒謊的,他撒謊一定是有心理動機的:
1、故意的行為性地說謊
比如明明老師留了作業,就說沒留,因為他想玩,根本他不想寫作業;自行車明明沒有壞,撒謊說壞了,想讓家長買新的;
這些都是他的“愿望”,而他想讓他的愿望達成并且讓它合理化的行為表現。
2、逃避懲罰或得到獎賞
模擬考試,學校已經發下卷子了,回家讓家長簽字,但孩子知道這次考試考砸了,不敢回家,于是偷偷把69分改成了89分,并向家里撒謊老師夸他考試進步。
這里的撒謊,也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防御行為;
他怕被指責、害怕看到父母對自己兇狠的態度,更怕挨打;他本能得想逃避這種體驗,自主地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所以才做出了這種行為。
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撒謊呢?
1、理性對待,對癥下藥
家長發現孩子說謊后,不要急著打罵,與孩子進行良性溝通,并給予正確方向,告訴他應該怎樣做。
孩子想玩謊稱沒有作業,父母可以和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要玩兒,這樣好不好,媽媽答應你,你寫完作業一定讓你玩兒,以后都會給你時間讓你自己玩的;
但你也要答應媽媽,以后不可以再騙媽媽了,不能再說謊了”。
1、充分的理解,勿貼標簽
“想買新自行車,我看你就是愛攀比”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胡亂給孩子“安罪名”;
父母更應該平復自己的情緒,聽聽孩子怎么說,給予充分的理解:“是因為舊的確實騎得不舒服了,或者被別人嘲笑了?”
正確地引導他說實話,他就更不會因為你的理解而說謊。
3、和孩子共情
其實孩子知道自己撒謊是不對的,考試考了69分,心里已經很難受,在學校同學的眼光,老師的批評,已經讓他很沮喪很挫敗很沒面子了,已經受到了懲罰。
父母的責任不是再次懲罰,而是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盡快走出來。
你可以試試這么說:媽媽知道你考試考得不理想,擔心媽媽會批評你所以才改分的是吧?你也想考好的,考不好自己心里也很難受。
當媽媽這樣說的時候,是看到了孩子內心的難受和恐懼,并把孩子的感受用語言描述出來
孩子此刻的感受就是被媽媽理解、尊重和包容了,他覺得在媽媽這里是被愛的、是安全的;孩子把防御和戒備放下了,也就敢把自己內心的沮喪、挫敗和恐懼說出來了。
在《青春期媽媽解憂百問百答》中默薇老師提到:當負面情緒被看見被允許后,負面情緒就發泄出來了,人就會變輕松了,此時,孩子就能注意力集中,大腦也會變得活躍,學習的效率就會變高。
人的一生很長,會遇到很多的坎坷,孩子需要培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從失敗中走出來的能力,也就是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就是孩子犯錯后,從錯誤中走出來的速度,父母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會讓孩子盡快從挫敗和失誤中走出來,而父母的批評和說教,只會讓孩子在錯誤中停留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