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心得筆記(家長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今天繼續閱讀《媽媽知道怎么辦》,分享給大家。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溝通是一門藝術,特別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些時候,孩子像沒聽到你說話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大概率和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有關。
應該怎么做,才能和孩子進行良性溝通,達成共識呢?作者告訴我們一個溝通的神器——“拉波波特法則”,這是世界著名博弈論專家阿納托爾.拉波波特提出的,從四個步驟展示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一、將對方的觀點復述一遍,讓對方意識到,我們明白他的看法。
比如,孩子跟你說他很餓,想吃零食,我們不要粗暴地說,等會可以吃飯了,不能吃零食,而是可以說,哦,你很餓呢。
二、提出對方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讓對方認為我們足夠理解他。
比如可以說,你是不是中午吃得少,所以還沒到晚飯就餓了對嗎?
三、告訴對方,從這些我們認可的觀點中看到了什么,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有價值的。
比如可以說,中午到現在,已經過了幾個小時,確實是容易餓。
四、提出我們反對的觀點,并給出足夠的理由。
比如可以說,媽媽也餓呢,我們約定過,晚飯前不能吃零食,這樣吧,我趕緊做飯,很快就可以吃了。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粗暴否定,孩子即使不再鬧,心里也是肯定不高興的。而如果采用這個溝通法則,孩子更加容易被說服。
另外,作者還給出她自己的兩個建議。
一是跟孩子溝通,要使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也就是直接信息。
比如,孩子說要你抱,你拿著東西,直接甩一句,你沒長腿嗎?對于小齡孩子來說,他沒有辦法理解腿和抱抱之間有什么關系,容易出現情緒。
二是對六歲以內的孩子說話,一句話不要超過三個信息。
比如,我跟孩子說,去刷牙洗臉,面包放在飯桌上,記得配牛奶,吃完早餐要收拾一下,我先去上班,等下讓爸爸送你去興趣班。
這樣一句話包含好幾件事,孩子可能就沒辦法過濾這么多信息,最后一臉懵。
因此,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說話方式不對,孩子沒有理解。我們要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和孩子有良性溝通。
以上,就是關于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