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多溝通(和孩子多溝通的好處)
你有沒有疑惑過,同樣是和孩子溝通。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有的父母簡簡單單且游刃有余,有的父母飽讀攻略卻狀況百出?
哪些正確理論,言語不當就會南轅北轍?
和孩子多溝通,一定比少溝通更好嗎?
或許這篇文章,能給各位家長帶來答案。
少一些打壓與鼓勵
傳統打壓式教育里,傾向于用責備和譴責的語氣打擊孩子,目的是讓孩子知恥而后勇。
但很少有孩子能領悟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語言暴力會讓孩子開始自卑、降低自我認同感,激發逆反心理,不利于親子關系發展。所以,少一些對孩子的打壓很有必要。
與打壓式教育相對的是鼓勵式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以寬松、和諧、愉快的溝通方式使孩子逐漸自信、樂觀、進取。
理論是正確的,可是在執行上,卻非常不容易把握好“度”,會出現以下問題:
- 經常表揚孩子是最棒的,最好的————容易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嫉妒他人。
- 孩子做任何事,無論對錯都要表揚————夸與不夸一個樣,鼓勵本身就失去價值。
- 反復夸孩子的某種做法————讓孩子思維固化,不愿意挑戰新鮮事物。
與打壓式教育不利后果明顯相比,不合理的鼓勵式教育反倒埋下了許多暗雷。因此少一些無意義的夸獎,可以讓夸獎變得松弛有度,更加有效。如果還是不知道如何把握好鼓勵孩子的尺度,記住一個基本點就可:
夸努力不夸天賦。
夸孩子努力與用功,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你只要付出勞動,就會收獲成功。是否獲得更好的未來,取決于孩子自己。
夸孩子天賦高,直接說孩子“聰明”,則是在告訴孩子,你不需要努力就會收獲成功。是否獲得更好的未來,取決于天賦高低。
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天賦較高,會導致孩子面對失敗時,經常感到束手無策,停滯不前。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親不讓他學習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少一些不合理對比
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品學兼優,乖巧可愛,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總是那么完美,即便他不是那么完美,他也總是擁有、而且總是恰好擁有你所沒有的優點;最關鍵的是,他總是在你備受爸爸媽媽批評的時候適時地出現,種種“閃光點”讓你在討厭他的同時也順帶鄙視自己。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常理解家長們的心,誰也不想讓自己孩子落后同齡的孩子。但是攀比中長大的孩子,頭上就像壓著一座大山。
贏了這個,還有下一個,什么時候才是頭呢?若是遇到天賦極強的孩子,豈不是讓孩子的一生都彌漫在陰影之中?
其實,即使家長不說,孩子心里也有一把尺——誰不想當個人人都羨慕、都喜歡的好孩子呢?
完全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雖說很難做到,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少一些孩子與他人的對比,多一些孩子和自己的對比。追趕別人太累,不妨超越自己。在超越自己的過程中,逐步的提升孩子的自信,一步一個臺階,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說不定早已超越了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少一些不可控承諾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各種原因,履行不了對孩子的承諾。
- 答應孩子一起出去玩,結果周末安排出差。
- 答應孩子吃大餐,但是晚上家里來了客人。
- 答應給孩子買玩具,但是記性不好總是忘。
大家都深知對孩子不誠信的后果是什么,也沒有一個家長舍得故意放孩子鴿子,很多時候都是“迫不得已”。那么,該怎么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呢?
首先要明白一點,千萬不要試圖讓孩子理解家長。
孩子又沒有工作過,也不能理解工作、錢、陪他這三者的矛盾關系。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權威,答應了孩子又不兌現,事后解釋也徒勞無益,會使父母的權威下降,加劇親子關系的緊張。
如何做好事前準備呢?避免過早承諾孩子。現代生活不確定事件太多,過早承諾孩子出去玩吃大餐等,會讓孩子過早的產生期望值。隨著日期的臨近,孩子的期望值也在不斷提高,這時候突然告訴孩子無法如約,對孩子的打擊非常大。
其次,養成定期買玩具零食的習慣,既方便好記,不容易遺忘。又可以和孩子達成一個約定,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履行約定,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少一些無情的拒絕
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遵守某條規則,隨性而為,不是因為不懂事,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不按照規矩做事的后果是什么。
我們直接給出否定的答案,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孩子也會因此懶得思考。
尤其是另一句經典名言 “我都是為你好!”,孩子哪里能理解啊!孩子只會這樣想家長——你不讓我玩,還說為我好,虛假!
因此,拒絕孩子不合理請求,要盡可能的少一些粗暴拒絕,告知孩子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讓孩子自我思考與領悟后,自然就會有正確的答案。
比如同樣是讓孩子收拾玩具,直接給孩子命令讓他收拾,顯然會引發抵觸情緒。但是如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緩慢的問孩子:
- 有人過來拿東西會不小心踩到?
- 玩具會被踢到到處都是會不會找不到了?
- 小朋友找你玩,會不會搶你喜歡的玩具?
這時候,孩子自己思考一下,就明白了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就會心甘情愿的去做,而不是機械的執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