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怎樣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
導讀:如何才能讓孩子安安靜靜地把作業做好,怎樣才能讓孩子能夠專心學習,如何讓孩子像其他人那樣能夠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等等,這都是很多家長們會關注的問題。而這些內容就是孩子個人的學習自律性與習慣的內容,它們能驅使孩子獲得一個好的學習成長結果。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因此,當孩子上學之后,家長們總是希望能夠讓孩子獲得好的自律能力和好的學習習慣,而對此我們又要如何來進行培養呢?小學階段的孩子自律能力和學習習慣都尚處于形成期,我們要怎么做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發展狀態呢?
在這里,自律和習慣是不能夠分開來談的,這兩者之間必然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良好的習慣能夠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律,而自律的能力提升也會反過來促進孩子形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但要是想讓孩子有好的學習生活,那么首先就需要從習慣的培養開始。
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要怎樣去幫助孩子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呢?在這里,小編就有以下幾點建議:
1、給孩子合理的學習安排
良好的習慣必然是有合理的行為安排的,想要讓孩子的習慣能夠更加持久,讓孩子形成足夠的自律能力,首先在行為習慣的安排上就一定要合理輕松。從微小的習慣開始慢慢培養,然后再形成一個更加良好的行為體系。
所以,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之初不要一張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的,盡可能地設計一些孩子能夠完成的任務,比如看書半小時、每天背一首古詩等等,這些習慣也許很小,但勝在完成度高并且更能堅持。
2、忽視結果的需求而強調過程的執行
很多時候家長們在安排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往往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比如只要你做好這件事情,你就可以去看電視,你做完作業就可以去玩等等。以結果為導向的約束讓孩子在做事情上沒有足夠的持續力,也就是把事情做完之后,就再也沒有動力去堅持了。
因此,想要真正將孩子的習慣培養起來,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律能力不用家長們過多的監督,就需要去忽視一些結果導向的需求,而重在過程的執行,重在培養良性的生活模式。
3、孩子需要有一個好的身份認知傾向
很多時候,我們會培養出各種各樣的習慣,往往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里想要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比如,我們要求孩子能夠培養課后先做作業后玩耍的習慣,就需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身份有認知,這樣的習慣是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才有的行為。
又比如孩子睡前會看書這個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自我認知就認為自己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因此才有這樣的習慣。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身份認知傾向,能夠讓孩子從主觀意識上去規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自律與習慣。
4、良好的習慣和自律的形成需要有好的結果反饋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地去堅持做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快樂的感受,而這就是正向的結果反饋,這樣能夠促使我們把事情堅持做下去。因此,想要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并且逐漸形成自主性的自律能力,家長們需要給孩子一些“獎勵”。
適當的夸獎、亦或者是一些實質性上的獎勵能夠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獲得更多的正向反饋,進而刺激孩子有更多的動力去堅持一件事情。當然了,這些獎勵是需要和習慣相關的,盲目地設置和給予反而會有負面的影響。
重要提示:想要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形成強大的自律能力,在孩子習慣的培養之初就需要注意合理的安排,從微習慣開始改變生活,盡量避免結果導向而轉向過程自信,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身份認知,更需要不斷給孩子好的行為結果激勵。
今日話題:你們家的小孩多大了,平時都有什么好的生活習慣?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