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催促磨蹭的孩子了(孩子太磨蹭因為你總是催美篇)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被家長頻頻吐槽、大吐苦水的育兒難題,如果說陪孩子寫作業是第一大困擾的話,估計第二大困擾就是孩子太磨蹭。
早上起床,洗漱、吃飯、收拾書包、出門走路,統統不著急……晚上回家,寫作業、洗漱、睡覺還是不著急……很多時候被家長形容為“雞飛狗跳”的作業時間,往往也是因為孩子太磨蹭。
那么,如何治好孩子的“慢”病呢?不要著急,因為家長越急,孩子往往越抵觸,越磨蹭。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孩子磨蹭不要催,催不僅讓自己煩心,也容易讓孩子產生不配合的心理。當你比他更磨蹭,一切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
一位媽媽用視頻記錄了反擊女兒太磨蹭的勝利,她不催不罵,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收獲意外效果。
女兒每天早上都在媽媽的“三催四請”下才能勉強踩著時間點出門,媽媽氣得歇斯底里,也沒見女兒有任何提速。
媽媽忍無可忍,決定予以還擊,經過反復考量之后,這位媽媽很有智慧地采取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方法。
這天早上,女兒按照她的固有節奏起床、洗漱、吃飯、收拾東西,然后背著書包站在門口剛要出門,卻發現媽媽竟然還沒準備好。
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媽媽依然不慌不忙,女兒越發失去了耐心,對著媽媽帶著哭腔地呼喊:媽媽,你能不能快一點!
終于,媽媽用實際行動喚起了女兒著急的意識,只是不知道女兒有沒有真正意識到媽媽是在模仿她、反制她。
不跟孩子正面交鋒,反而曲線救國
同樣的劇情,還發生在一位爸爸和女兒身上。女兒走路不緊不慢上學即將遲到,爸爸掏出手機開始拍攝。
女兒慢悠悠地逛在上學的路上,爸爸則在一旁解說,告訴觀眾當孩子上學磨蹭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生氣。
與此同時,爸爸還故意放慢了腳步,這時女兒才發現問題,風馳電掣般地飛奔起來。可惜前面拖延的時間太久,趕到學校才發現還是遲到了。
女兒請爸爸向門衛老師說明情況,可爸爸告訴女兒自己磨蹭遲到的后果要自己承擔,女兒只好自己向老師解釋,最后哭著飛跑進教室。
估計這一次的經歷會讓女兒印象深刻,比爸爸催促成百上千次還管用。
對癥下藥治好“慢”病
當然,上面兩位家長以毒攻毒的方法并非萬能,如果孩子只是性子慢,對磨蹭的后果沒有清晰的認知,家長可以模仿以上兩位家長的做法,幫助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至于其他的,家長要找到孩子磨蹭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才是關鍵。
例如,如果是因為家長幫助孩子規劃的作息時間預留不足,導致孩子上學時間緊張,那么可能需要反思的還有父母。
孩子年齡小,吃飯時口腔的咀嚼和吞咽速度都比大人慢,洗漱、上廁所的速度也堪憂。
所以,家長也要適當降低期望,如果發現早上時間緊張,感覺孩子慢吞吞,那么不如為孩子精確一下做每一件事的時間,看看是不是孩子已經盡力,然后按照孩子的行動速度計算好、安排好時間。
作為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凡事制定計劃、按照計劃時間執行,為孩子做出榜樣。
同時,幫助孩子養成提前規劃、提早準備的好習慣。
例如,前一天晚上睡前收拾好書包,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子準備好,這樣就可以為第二天早上節省很多時間。
再例如,上學路上養成專心的好習慣,教導孩子在上學路上不分神、專心走路,按時趕到學校。
孩子年齡較小時,對時間還沒有清晰的概念,此時家長要巧用道具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例如,用最古老的焚香的方式幫助孩子認識一炷香的時間有多長,可以做多少事情,用沙漏計算時間也可以。
總之,家長不要以怒吼、千催萬促的方式企圖治好孩子拖沓的毛病,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不但達不到“治病”的目的,還會影響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