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是一種普遍現象 來自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的李康團隊,在加拿大、中國、日本、美國,以及非洲一些國家,曾專門針對孩子撒謊做過一個實驗小游戲。 在這個小游戲中,工作人員將一張卡片反扣在桌面上,請孩子們猜測卡片上的數字,并且承諾,猜中了會有豐厚的獎勵。之后,他們會借故離開,并且告誡孩子不能偷看。 結果,因為太想贏得這個獎勵,有超過90%的孩子偷看了桌面上的卡片。 當工作人員返回來并且詢問孩子是否偷看了卡片時,孩子們的表現又如何呢? 2歲的孩子中,有30%撒謊了; 3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達到了50%; 4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超過了90%。 7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近乎100%。 可見,孩子撒謊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撒謊的比例在上升。 知名神經科學家John Medina在《讓大腦自由》一書中曾提到:4歲孩子平均每兩個小時就要說一次謊;6歲時,每90分鐘會說一次謊。 雖然說謊的頻率變低了,但說謊的技能卻在提升,John Medina認為,孩子撒謊的技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提升。
孩子撒謊并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種能力 不少家長認為撒謊是不誠實、壞孩子的表現,科學家卻說:撒謊的孩子認知能力更好,撒謊是大腦的高級功能,是孩子成長的里程碑。 科學家用腦成像技術,展示了說真話和說謊話時大腦活動區域的不同。 說真話會觸動額葉、顳葉中的4個腦區,而說謊則會觸動包括邊緣系統的7個腦區。 越精于說謊的動物腦容量越大,比如狐猴的新皮層較小,而大猩猩這樣擅長欺騙的動物,新皮層就很大。 兩三歲的孩子開始說謊,這正是腦部發展的跡象! 李康提出,孩子撒謊是需要掌握兩種技能的:一個是心智理論,也就是讀心能力; 另一個是控制能力。 也就是說,孩子在撒謊的時候,要觀察大人的反應,還要用大腦去分析,怎樣才能把謊言說得沒有破綻,同時控制好自己的語言和表情,讓別人能相信他們。 孩子一般是兩歲開始撒謊,一直到小學,撒謊的水平都極為有限,而且都在我們家長的可知范圍之內。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撒謊的能力隨著大腦功能的增強,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高級,越來越不容易被識破。
在嚴苛、專制的家庭中,孩子撒謊的概率更高 很多家長會覺得說謊是一種絕對不被允許的行為,就用嚴厲的懲罰來糾正孩子說謊的行為,科學研究卻發現,在更為專制、嚴苛的家庭中,孩子撒謊的概率更高。 《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 嚴厲的懲罰威脅不僅會促使孩子撒謊,還可能造成孩子進一步的撒謊行為,為避免懲罰而學會繼續掩蓋事實真相的方法。
那么,當孩子說謊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佩吉·德萊克斯勒博士認為,當孩子撒謊時,你首先要做的不是發火,而是弄清孩子為何撒謊。 有一種謊言,需要鼓勵 一般2-3歲的孩子開始學會撒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象力會非常豐富,他們常常分不清現實還是想象的。 比如,孩子說“我坐上大輪船去北極探險了”,這是把在動畫片中看到的情節和生活混起來了。 這時候的“謊言”,家長完全不必擔心,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編故事,無論多么夸張、荒誕都沒有關系。 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豐富想象的細節,還能訓練語言的表達能力,進一步刺激大腦的發育。 有一種謊言,需要引導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 其中獲得高贊的一個回答是:當你犯了錯,父母希望你誠實。然而,在你誠實之后,換來的不是對誠實的嘉獎,而依舊是責備和打罵的時候。 4-6歲的孩子,心智能力有了發展,開始學著揣測他人的心思,也有一定的道德認知,但僅停留在“我的行為不要受到懲罰”階段。 就像朋友家4歲的兒子的謊言,顯然是為了逃避懲罰,這時候,孩子的說謊更多的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如果孩子因為怕受到懲罰而說謊,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父母千萬不要戳穿。溫和地告訴孩子,說出真相不會受到懲罰,父母會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比如,想吃蛋糕這個需求是合理的,和孩子約定好吃蛋糕的時間和份量,鼓勵孩子嚴格遵守約定;弄壞了東西,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修補。 告訴孩子,父母不會因為孩子的錯而否定他,依然會一日既往地愛他,與孩子建立起愛和信任,孩子才會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