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用現金激勵孩子的行為,屬于正強化,就是給予正性的強化物來加強刺激。比如孩子不愿意學習,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行為習慣懶散,那么你就跟他說:“哎,孩子,你要是這回考試考個100分,媽媽給你買游戲機。”
孩子聽了以后,很高興,于是會專心學習,為了能夠獲得他想要的東西而拼命努力,這個方法短時間內還是有用的。
但是從長遠的考慮來說,現金激勵孩子的做法不可常用,用多了會適得其反。
我家里就有兩個孩子,其中大的一個就是這樣。曾經我也用過心理學的方法去對他進行管教,可是發現不管用。一開始獎勵對他來說是一個刺激,用多了之后他也不在意了,學習的態度還是很懶,督促他寫作業就是不寫,氣得我好幾次都想打他。
后來我發現,學習這東西還真的要看性格。大的調皮,小的這個比較安靜,每次放學回到家以后,他話也不說,書包一放,丟在沙發上,把作業拿出來,屁顛屁顛地就跑到自己臥室里寫作業了,也不用我哄,寫完作業以后他愛怎么玩就怎么玩,讓人放心。
有時爸爸看到這個畫面,也忍不住拿我開刷,說你這當媽的是怎么當的,兩個孩子一個天一個地,同樣的父母怎么教出來的孩子就不一樣呢?
所以教育孩子還是要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可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去面對。
后來大的孩子學習怎么解決呢?我采取的是胡蘿卜+大棒策略,一邊哄,一邊也給他壓力,他要是不學,我就在旁邊盯著他,陪著他一起學。他要是敢不做作業,我就輕輕敲打他,讓他吸取教訓。
多次以后,他也變乖了,現在也會好好學習,回到家先把作業做了,做了以后就拿游戲機或者手機玩游戲。
還是要多引導,比起激勵孩子或者鼓勵,有時候讓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很重要,要告訴孩子做事情的方法。比如不認真做作業這一點,作為家長就要進行教育,告訴孩子不是說不讓他玩,而是要讓他學會合理分配時間,做完作業,你要怎么玩都行,沒做完哪里都不能動。
家長最好的也是親自陪伴,孩子讀書,你也跟著讀,他學習你也學,有父母在旁邊做榜樣,孩子也不敢不學。
言傳身教過后,孩子學習的過程也能夠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