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跟孩子溝通怎么辦(如何學會與孩子溝通)
父母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溝通的技巧起了很大的作用,好的溝通不僅能讓家庭氛圍更加和諧,教養孩子也更加輕松,但是還是有許多父母會感嘆,和孩子完全無法溝通的問題,又或者已經展現很大誠意去溝通,但親子關系仍舊不理想。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大人與孩子的溝通是不一樣的,唯有父母用真心去和孩子溝通,才能掌握好的溝通方法。
溝通方式要溫柔
我們在與別人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說話的形式和語氣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給別人不同的感覺。
“你趕緊去給我吃飯。”這種強烈的語言形式會讓孩子內心會更加排斥,但如果用:“寶寶,我們吃飯的時間到啦,一起吃飯吧。”
這種溫柔的表達方式會讓別人更容易接受,即使孩子內心不愿意吃飯,也愿意和家長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在和孩子說話時注意自己的語音、語速和語調,盡可能輕柔,不要太快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和恐慌,并且盡可能用溫柔的詞匯和語氣,和孩子溝通時是要對著孩子的眼睛,讓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多一些。
體會和表達感受
我們要體會孩子的感受,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啊,你真的讓我很絕望啊,
懂得表達感受的父母會說,孩子啊,這件事兒媽媽給你囑咐了三遍,你還是犯錯了,媽媽覺得很傷心,
這是我們基于觀察到的事實,表達我們內心的真情實感,他可能是高興、沮喪或焦慮。
平等對話,肯定孩子的自我
初中時有一個同學君子,他的性格十分頑劣,脾氣非常暴躁,而且不愛學習,大家都以為他是缺乏管教。原來并不是這樣,他的父親對他管教非常嚴格,稍不滿意就會劈頭蓋臉罵他一頓,打罵更是家常便飯。處在父親的棍棒權威下的君子,學會了用叛逆去包裹內心的傷口,對待身邊的人也是滿身戾氣。父親一次次從網吧拉回他,他一次次地挨打,但還是一次次繼續去,如此的循環,君子最終還是退學了……
這位家長其實就是不知道和孩子怎么樣去溝通,如果家長學會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大家平等的位置上,多一點去傾聽,也多一點去傾訴,真正以一個溫和的身份,走進孩子的內心,這樣的教育悲劇或許不會發生。
注意肢體語言
見到過很多次這樣的場景:孩子興奮地喊:“媽媽,看,我做的…..”
有的媽媽連頭都不扭,簡單回應一句:看到了,看到了。繼續忙自己的事或者玩手機。有的扭頭看一下,不耐煩地回應:媽媽忙著呢,你自己玩。
我們覺得只要用語言回應孩子就行了,還要那么多肢體語言干嘛!
其實孩子對于肢體語言很敏感,如果你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敷衍孩子,這很打擊他跟你交流的積極性,他會覺得你根本沒有專心聽,繼而產生失落感。
除非是在開車的時候,否則和孩子聊天時,都盡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視著他。如果孩子還小,那就蹲下來;如果是個大孩子,那就和他一起坐下談。
如果你真的有事情,無法回應孩子,也請你停下來幾秒鐘,對孩子說,“對不起,媽媽這會正在忙,等10分鐘后媽媽再陪你。”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親密地接觸: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順順他的頭發,拍拍他的背等等,都會在聊天時產生非常正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