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孩子都是從小父母貶低(面對孩子的拖延癥您是怎么做的)
在家庭育兒歷程中,相信每個家長都有遇到熊孩子在做各種事情時總是喜歡慢慢吞吞的,特別是在做作業時總是磨嘰,拖延,一會這,一會哪,每次在寫作業時,本來半個小時的作業量,結果非要兩三個小時還做不完,簡直是郁悶之極。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放學回到家里,慢慢吞吞的把作業拿出來,擺在書桌上,半天不動筆,動筆才寫幾個字,一會要摸摸橡皮擦,一會看看文具盒,一會喝喝水,一會又要上上廁所,一會兒又要撓癢癢,這一圈下來,基本上就去掉了一個多小時了,可結果呢兩篇作業都還沒有寫完。
相信,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會是上面這種情景的真實寫照,特別是針對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種做業磨嘰,拖拉的習慣尤其表現得更明顯。
孩子的拖延癥真的就完全歸咎于孩子嗎?
在中國式家庭育兒觀念中,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出現吃飯不積極,做事拖拉,磨嘰都是由于孩子自身原因所造成的,都是孩子平時懶散的行為所造成的一種不良習慣,而且還有很多的父母還因此而責怪孩子不該拖拉。
而當孩子經常聽到父母對自己的指責后就會越來越煩惱,越煩惱就會越拖拉,所以,長此以往的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孩子一直改變不了這種懶散的習慣。
那么,針對孩子們所表現的這種拖延癥,難道真的就是完全是因為孩子本身的原因嗎,其實,說起孩子的拖延現象,我們更多的時候只是站在了作為家長的立場在看待,而從來沒有真正的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仔細的研究為什么孩子會產生拖延?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去真正了解拖延問題背后的問題,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了拖延產生的根源后,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行之有效的去摒棄拖延,提高效率。
孩子拖延癥其實是父母逼的
孩子拖延癥產生的真正根源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為什么會產生拖延,其實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恰當所引起的,自從學了心理學后才意識到,這是因為潛意識里總感覺:一個任務的完成之后,總會有無窮無盡的任務在等著我,就像小時候作業做完,母親也永遠都不會讓我休息玩耍一樣,還不如拖到最后交差了事。
這就是小孩子之所以產生拖延的真正根源所在。
其實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正向反饋才能有去做的動力。
如果我們的成長環境中很少有對自己的正向反饋,努力之后永遠都要承接失望,想到好處時都是絕望的感覺,那么大腦的獎勵機制就無法運作。
長此以往,哪里還能有那么多動力去持續的激勵自已去不斷的努力呢?
所以我們回頭看看,這一切的源頭其實就是——孩子做完作業后,大人不舍得讓孩子玩耍!
玩耍對孩子既是休息,也是獎勵。
如果孩子在一定的學習任務達成后,就能得到玩耍的權利,那么就會在他的大腦內完成這樣一套獎勵機制。真的不用你去催、去輔導作業,他們自己就會有動力自覺地去完成的,因為完成后自會有好處在等著他。
更棒的是,這種高效完成眼前任務的習慣,往往還會不知不覺延續到生活和工作的大事小事中,在家庭教育中,作為父母如果能從小好好的引導孩子的這種正向思維,懂得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去把控自己的學習和休息時間,這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利的,將來當他真正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他就能很好的麥理順各項繁瑣復雜的工作,高效的完成計劃內的工作。
小結: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有正確的方法讓孩子在腦中形成一套對學習的正面獎勵機制,在面對學習任務時就能夠做到干勁十足;而不是一點小任務就激活抵觸情緒拿出拖延大法,才是家長為孩子更長遠的打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