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拖拖拉拉,做什么事情都要催(孩子越來越拖拉怎么辦)
孩子總是拖延、拖沓,這樣的事情應該在很多家庭里都有吧,不光是早晨起床,就連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他們都總是看看這個摸摸那個,小動作都特別多,總是把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作業拖到三四個小時去做,大量的時間都被浪費掉……最近寶媽群里就有很多寶媽聊起了這個話題。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場景一:麗麗媽媽說自己家的麗麗,已經都是五歲的小姑娘了,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沒有一個輕重緩急,每天早晨叫起床上學的時候都拖拉到快要遲到了才知道出門,每天都得讓爸爸催促,太令人頭疼了。
場景二:小呆媽媽說小呆每天晚上寫作業的時候才是最讓人頭疼的時候,總是邊玩邊寫作業,而且寫作業的時候還總是粗心,明明題目都是自己會的,卻就是做不對,總是需要爸爸或媽媽把他喊幾句才知道認真,但過兩天不催促了,就又開始粗心了……
其實孩子拖延、拖沓都是由于缺乏條理性,這樣的孩子就算是很有天賦、很聰明,卻往往因為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而管理不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又導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要么沒時間做,要么差強人意,最終成為一個低效能的孩子,也就遠離了原本屬于自己的成就。那么寶媽們想讓孩子遠離低效能應該怎么做呢?光是喊或催促可是錯誤的喲!
1.樹立時間觀念
給孩子樹立強烈的時間觀念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對于時間的管理更是一件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寶媽們可以教孩子去列計劃、列清單。讓孩子將時間計劃放在自己的腦袋里,這樣有了計劃他們也就會有一些約束,剛開始實施起來會比較吃力,慢慢就會變好了。
2.拖拉,承擔后果
制定家庭規則也是必要而可行的,比如:若是對于總是寫作業太拖拉的孩子,那就必須先寫作業才可以玩耍或看電視,不然就取消出去玩耍的時間,什么時候將作業寫完什么時候才可以出去玩;若對于在生活上拖拉的孩子,起床起晚了就要承擔起晚的后果,吃爸爸媽媽吃剩的事物或必須把房間收拾好才帶出去玩等等。制定合適的家規,會大大加大孩子的做事效率。
3.多鼓勵,少催促
一下子就讓孩子改掉拖拉的這個壞習慣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當孩子稍微有一點點進步的時候,寶媽們可以給予孩子一些鼓勵,適當的能引起孩子興趣的獎勵也將是一個很好的催化劑。因此,對待孩子寶媽們還是應該多鼓勵,少催促,催促的多了可能會導致適得其反呢!
總的來說,孩子拖拉的這個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改掉的,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攻克這一難關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