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撒謊怎么辦教育(小寶寶撒謊應該怎么正確教育)
一個女孩偷偷把巧克力盒帶進房間,沒一會便把巧克力吃光。最后一刻媽媽推門而進,雖然女孩急中生智把旁邊的玩具抱在了身上,裝作在玩玩具,但還是被媽媽發(fā)現了……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媽媽質問女兒為什么偷偷吃掉巧克力,女兒慌忙搖頭說:“不是我,是一個……7歲的小男孩,他從窗外跳進來吃完跑掉了……”
媽媽很生氣,說女兒胡扯,房間根本沒有窗戶!
但女兒表情自然,還一本正經地說:“小男孩吃完,把窗戶也帶走了……”
媽媽憋不住,沖進洗手間狂笑了兩分鐘……
別覺得好笑,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有撒謊行為,并且不止一次。
美國加州心理學家切爾西·海斯和萊斯利·卡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分別經過長期的觀察發(fā)現,兩歲時,20%的兒童會撒謊,3歲時這一數字達到50%,4歲孩子撒謊的比例則高達90%,十多歲孩子的撒謊比例也有70%。
【2歲-5歲 孩子常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常常喜歡撒謊,并且總是錯漏百出。
比如:奶奶剛給她買了一條裙子,她可能會說是媽媽買的;如果孩子迫切地希望自己有一輛玩具火車,他可能會煞有介事地跟小伙伴“吹牛”他有一輛炫酷的玩具火車……
再比如:小編的女兒回家一臉吃驚地說:“媽媽,我同學小明說他家的房子有3000平米!還有小強說他爸爸比校長還厲害!“其實,我知道小明家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小強的爸爸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生意人……
這些謊言,人們常常一聽就知道孩子是在撒謊或者吹牛。
這是因為6歲前的孩子,由于還不能分清楚現實與想象,對很多時間、空間、數量等概念都比較模糊,會經常出現無意識的撒謊行為。還有一些孩子可能會把去了超市說成是去了公園,玩過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后就堅持說是自己的。但其實,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撒謊,也不知道這樣的行為不正確。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出現的這種無意識的撒謊,大多數情況下是出自某個特別強烈的愿望或想象。
【6歲后 父母分不清孩子是否在撒謊】
當孩子到了6歲后,父母常常不能分辨孩子是否在撒謊。比如:一位媽媽讓孩子去洗手,孩子回來后媽媽發(fā)現孩子手指干爽,但孩子說洗完擦干了,讓人無法反駁……
又比如,爸爸讓孩子喝藥,但孩子笑瞇瞇地從廚房出來時,爸爸發(fā)現他的嘴巴沒有一點藥味,孩子說喝了很多水……
這些現象也常常讓很多父母抓狂。
【孩子為什么會撒謊?】
孩子們?yōu)槭裁磿廴鲋e呢?爸爸媽媽們不妨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模仿效應
當你發(fā)現孩子有撒謊行為,該第一時間看看孩子身邊是否有大人或小玩伴有撒謊行為。心理學家切爾西.海斯和萊斯利.卡佛在這方面有權威的事實——經常被騙的孩子更愛撒謊。在他們的一項謊言實驗中,實驗人員把孩子們分成兩組,并且把實驗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1)謊言組:
讓孩子從A房間到B房間玩耍,并騙這些孩子說將有糖果分給他們,但事實上沒有。
2)無謊言組:
只讓孩子從A房間到B房間玩耍。
第二個階段:
在孩子面前展示一些被遮蓋住的玩具,讓孩子們猜測里面是什么;接著實驗人員假裝離開片刻,并叮囑孩子們不要偷看。
結果,有被騙經歷的孩子撒謊比例比沒被騙的孩子多了23%!一次的被騙已經如此,更何況我們那些常常在生活中被騙的孩子呢?看看一些大人做了些什么?
”再亂跑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
”不好好吃飯就把你丟大街上去!“
“你媽媽不要你了!”
這些大人常常掛在嘴邊騙孩子的話,孩子們都會記住,當他們漸漸明白這些都是在騙人時,這種撒謊的行為就會對他們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認知發(fā)展的表現
不少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的撒謊行為如此普遍,常常是因為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結果。腦神經科學家John Medina提出更詳細的解釋:
隨著大腦的發(fā)育,孩子發(fā)現對父母撒謊可以不被發(fā)現,這讓他們感到驚訝,所以他們會頻繁地進行,并且越來越擅長。孩子這種行為有好處,能幫助他們發(fā)展心理洞察能力,窺探他人心理,幫助預測他人的動機、行為、想法和感覺。但科學家提醒,如果只是認知發(fā)展的原因,而不是他人給孩子的榜樣作用,孩子的撒謊行為會少很多,甚至有些孩子不會撒謊。
【當孩子無意識的說謊,家長最忌做的事】
不能因為孩子的謊言就認為孩子的道德不好,更不能給孩子貼上“騙子”、“大話精”、“吹牛皮”等標簽,這樣做不僅不能讓孩子改掉撒謊的毛病,還會對孩子的撒謊行為起到強化的壞作用,由于“標簽”作用,可能會促使孩子更多地說謊話。
對于6歲前的孩子說謊行為,父母沒必要刻意糾正。比如孩子如果說上月球了,盲目指責反而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
隨著他們對社會認知越來越多,心智越來越成熟,他們便知道如何區(qū)分想象和現實,這種情況會逐漸消失。
而當孩子到了6歲,他們心智已經成熟,他們較少把現實和想象混淆,撒謊大多數也是有意識的,這時期父母就要有意讓孩子改正。
【面對撒謊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做?】
在孩子心中建立道德標準
父母發(fā)現孩子有撒謊行為,第一時間要明確告訴孩子——撒謊是錯誤的、不道德的行為。讓孩子在心中建立清晰的道德標準。年幼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對錯,所以父母的教導和提醒尤其重要。當孩子處于撒謊階段,常常也是給孩子建立道德規(guī)范的最佳階段。
給孩子建立清晰的規(guī)則和獎勵措施
除了把“撒謊是錯誤的”這項道德標準列上,還應該在規(guī)則上列清楚:如果撒謊了,將得到什么懲罰;如果表現誠實,將得到什么獎勵。從一開始便給孩子說明清晰的規(guī)則,有利于減少孩子的撒謊行為。并且,明確的規(guī)則有利于孩子遵守,因為孩子們很少有第一次就能弄懂規(guī)則的,有時需要重復多次。
別忘記“解釋原則”
“解釋原則”被譽為教育的暖心劑,即向孩子解釋為什么不能撒謊、以及懲罰撒謊行為的理由。兒童心理學家Ross Park發(fā)現,當父母給孩子做這番解釋后,孩子更愿意聽,教育效果也會大幅提升。這大概是孩子們感受到了尊重。
美國育兒專家戴安娜.鮑姆林德說:
既溫暖又有約束性的教育才是正確的教育。
那么,對待孩子撒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