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的互動從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就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基本決定了孩子以后的行為模式、性格養成等。隨著少年期、青春期等轉折時期的到來,孩子就會慢慢發展變化為成熟的、個性化人格。小到身心健康,大到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親子關系對小朋友的影響之廣泛,不可小視。
青少年親子關系
在心理咨詢中,有不少的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變得越來越難理解,不聽話,跟家長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緊張,經常吵架,甚至還有些孩子有離家出走的叛逆行為。父母和子女都感覺很痛苦,但卻又不知道怎么辦?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變成這樣的情況呢?
青春期這個階段被稱為“第二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長得越來越跟父母相像,并且出現了第二性征,對周圍的社會慢慢地越來越了解,把自己當成是大人了,而在家長眼里他們還是孩子,不夠成熟,還需要保護。孩子會經常感覺到父母過分地把自己當成孩子,經常干預自己的事情,因而產生出一些不滿情緒,所以和父母發生沖突。這個時期的孩子覺得想要獨立,一定要擺脫父母,不能再依賴父母,這個過程被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期”。
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想要獨立自主,除此之外,在心理上既有封閉性的一面,又有選擇性想法開放的一面。所以他們不愿意說出在他們心底里的話,不說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希望私下有一點點自己的小秘密,這樣也會造成親子之間缺乏溝通的一個原因。
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也是造成親子關系異常的原因。親子依戀是指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系,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是其情緒和情感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也是個人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在兒童時期父母沒有與孩子建立好良好的親子依戀,那么相互之間的親密關系建立起來就比較難。
如何改善不良的親子關系
避免過早地讓孩子識字、抄寫文字,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死記硬背更是父母的過錯,而是應該通過非語言的溝通方式教導孩子,靈活多樣。
俗話說“七歲看大”,父母應該在孩子7歲以前,就教給孩子全部的信息系統。只要神經系統一經刺激,孩子就可以自己抓住機會,做出選擇。多多激發孩子的右腦,右腦發展良好,將來孩子的理解能力就越強。
父母應該避免過早地、過于粗略地教育孩子對文化的分類,最好是有“不僅……而且……”“既……又……”的概念。在孩子3歲前,父母的教育會讓孩子樹立是非觀。父母不要將自己成人的思想強加在孩子的想法里,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好的;要教給孩子,文化不是單一的、是多樣化的;一個人的是非善惡并不一定是正確的,角度不同,想法就不同。
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技巧
★不要當法官 而要學做律師
有一些父母看見孩子犯了錯誤,總是站在法官的角度批評孩子,數落孩子,甚至懲罰孩子,這是很危險的,容易跟孩子的關系越走越遠。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夠了解孩子的內心便無法跟孩子建立連接,父母要積極影響和教育孩子,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孩子的自尊,維護孩子的權利,和孩子成為相互依賴的朋友。
★不要當裁判 學會做孩子的拉拉隊
孩子自己的人生競技場,只能靠自己去努力。父母沒有辦法去代替孩子,當然也不該站在裁判的立場去指指點點,而應該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給予孩子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任務。
★不要當馴獸師 學著做一面鏡子
當孩子足夠認識自己的時候才能戰勝自己,但是孩子通常只能夠通過別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個時候父母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們可以做一面鏡子,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這樣會讓孩子對父母不再有隔閡,轉而能夠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