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网av,国产经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21页在线看,国产免费区一区二区三视频免费

劃分山東和山西的山是什么山

劃分山東和山西的山是哪座山(劃分山東和山西的山是什么山)

山東,位于我國北方的東部沿海省份,簡稱“魯”,號稱齊魯大地。在中學地理課上,我們可能已經對其得名有所了解:山東省因位于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以泰山為最高點的山東地形圖

有些人將這個知識已經還給老師,你問他“山東”的意思,他們有人甚至說“泰山以東”,理由是,因為泰山在山東啊。

當初老師在課堂上講授時,往往只告訴你答案,卻不進一步解釋相關說法從何而來,加上地理課在應試中也不是主要科目,所以大家也就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理解。

其實,“山東”一詞并沒這么簡單。

字面上“山東”并不復雜,就是“某座山以東”或“山的東坡”。如《爾雅·釋山》就已經提到過:“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意思是,山的西面被夕陽沐浴;山的東面被朝陽映照。

這里是泛稱,而作為區域的“山東”,就需要解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個“山”到底是哪座山?

崤山

戰國到漢代時期,作為表示區域的“山東”和“山西”已經頻頻出現。

如,“六國從親以擯 秦 , 秦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關 以害山東矣。”

——《戰國策·趙策二》

顯然,作為區域的“山東”,就是以秦國人的視角命名的,指的是“崤山以東地區”(崤山,為秦地最東的一座山,位于今洛寧縣西北,洛水與黃河之間,呈西南-東北走向)。戰國時期,秦以外的韓、趙、魏、齊、楚、燕六國都在崤函以東,故稱有“山東六國”之稱。

 

戰國七雄:秦與“山東六國”

這里的“山東”還有一個近義詞——關東,指的是函谷關以東——函谷關是崤山東隘口的一座要塞,這里也被視為其他六國與秦國的地理分界。

《史記·三王世家》就有提到:

關東之國無大於齊者。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菑中十萬戶,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齊者矣。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 元封四年中, 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有山東,就有山西。同一語境下,山西,指的就是“崤山以西”——泛指秦地關中到隴西一帶。山西也有近義詞“關西”,原理同山東與關東。

漢代有時候也將“山東”視為齊魯地區的代稱。關于這一點,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就在《《十駕齋養新錄·山東》進行過考證:

“ 漢時亦有稱齊魯為山東者,如《酷吏傳》:‘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 寧(人名)成為濟南(郡)都尉。’”

不過,這種屬于特例,應用并不多。

華山

對于戰國到漢代時期的“山東”“山西”,也有人認為這里的山,未必一定是“崤山”,也有可能是華山。華山之名,在《禹貢》《山海經》《爾雅》中均有出現,前兩者成書于戰國,后者最晚成書于西漢。

華山距離崤山并不遠,都在秦地的東部。如《史記·太史公自序》:“ 蕭何填撫山西。” 唐代張守節在這里解釋說:“謂華山之西也。”相應的,跟華山相伴的要塞則是潼關,所以關西、關東中的關,也有潼關之說。

如《后漢書》中的諺語:“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水滸傳中魯智深痛打的那位惡霸外號“鎮關西”,出現在在陜西華陰一帶,即潼關、華山以西,也就是戰漢時期所說的“山西”。

顯然,早期的“山東”是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區域的。

秦視角下的山東與山西

王維有一首著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他是山西蒲州人,蒲州位于華山以東、黃河以東。這里的山東,指的是山西南部一帶,山,指的是華山。

從秦到漢,再從漢到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基本上沒有離開關中盆地,所以這一時期提到“山東”“山西”,基本上指的是崤山和華山。

不過,無論是“山西”“山東”還是近義詞“關西”“關東”,都是泛稱的地理區域,跟后來用作行政區的詞語不同。

 

漢函谷關:河南新安

 

秦函谷關遺址:河南靈寶

 

潼關附近土城遺址

 

陜西潼關城樓

太行山

太行山跟華山、崤山一樣,名稱同樣古老。在主流的“華山以東”“崤山以東”的語境中,也有地方的“山東”,指的是“太行山以東”。而且,跟前文的“山東”一樣,《史記》中同樣有敘述。

這是怎么回事呢?

《史記·晉世家》提到了春秋時期發生的這么一件事:“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意思是,寒冬臘月,盤踞在山西的晉國,出兵山東——這一次軍事行動引發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城濮在今天山東鄄城西南地區。

晉國出兵華北平原,無須經過崤山,而是要跨過太行山,這里的山東,說的就是太行山以東地區——雖然得名原因跟今山東省相同,但這里仍是泛指。

以秦、漢、唐的都城為視角,山往往是崤山、華山,這里則是以晉為視角——同樣是山東,“山”的所指也就變了。同理,遷都洛陽之前的北魏王朝時期,“山東”若出現,說的也是太行山以東。

安史之亂時期,長安已經淪陷,這時候詩詞中出現的“山東”也指的是太行山以東。如杜甫《洗兵行》:“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 后人仇兆鰲在這里標注:“ 山東,河 北也。 安祿山反,先陷河北諸郡。”翻譯成白話就是:將軍們收復的山東,指的是安祿山作亂的黃河下游以北地區,大致為今山東省西北部到河北省一帶。

 

隋代大運河北起點——涿郡,也是安史之亂策源地

唐之后的五代時期,“山東”也常常指今河北到山東一帶。如《新五代史·張源德傳》: “晉已先下全 燕 ,而 鎮 定 皆附于晉 ,自河以北、 山以東皆歸 晉 。”根據前后文,這里“山以東”說的是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地區。

到了宋金時期,作為行政區的“山東”正式出現,金朝設置了“山東西路”“山東東路”,覆蓋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及江蘇北部一小部分。

 

金宋對峙時期: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

 

這里的“山”,也是太行山,這里的“山東”也是今天山東省名稱的淵源和出處。元、明王朝延續了這一傳統,后來先后有“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元代機構,介于省、路之間的一種機構,屬中書省管轄)、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明初設立,習慣上稱山東行省)至此,山東省版圖基礎確立。

 

元代:山西與山東

元代“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同期,今山西省區域也出現了“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省首次出現以“山西”命名的行政區。在更早的隋末,還設置過一個叫山西河東黜陟討捕大使的機構——這里的“山西”,說的也是“太行山以西”——可見,在當時,山西的含義也需要具體場合、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明代:山東省和山西省

“山東“之“山”的總結

  • “山東”之“山”的含義有三種:崤山、華山、太行山
  • 秦漢到唐朝,一般來說,“山”指的是崤山、華山,少數情況指的是“太行山”,泛稱
  • 春秋晉、北魏的相關敘述中,“山”指的是太行山,泛稱
  • 金元以來,“山東”之“山”越來越多指太行山,且出現了行政區域的山東專稱

山的含義變化,其實是空間視角的變化。秦、漢、唐等都城均在關中,以此為參照,山一般指的是崤山、華山;而晉國、北魏等都城在山西高原,金元明清的都城在北京,這些政權的活動中心,都緊靠太行山,所以將其視為劃分區域的重要地標。而安祿山動亂時期,因叛亂策源地在燕山以南、黃河以北、太行以東,這里的山東也指的是太行山以東——可見,同在唐朝,同一地理名詞,所指內容,也要看具體場合。

PS:曾經與山東是近義詞的關東,到了明清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明朝來說,敵對勢力主要出現在東北,山海關成為最重要的關口——關東的含義從“潼關以東”“函谷關以東”變成了“山海關以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qq.com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6日 上午8:16
下一篇 2022年6月6日 上午8:18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县| 乌苏市| 四川省| 门源| 昭苏县| 榆社县| 万盛区| 温泉县| 攀枝花市| 武隆县| 綦江县| 德兴市| 运城市| 洪泽县| 岱山县| 平乐县| 新竹县| 汝阳县| 彭阳县| 长治县| 土默特左旗| 张掖市| 昌平区| 南乐县| 高青县| 大化| 汉沽区| 大渡口区| 临清市| 丽江市| 海兴县| 大厂| 广灵县| 柯坪县| 黔西| 伽师县| 和硕县| 曲水县| 大冶市| 青海省|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