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里英子與母親的距離太近,讓英子崩潰、抑郁;《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的爸爸與松子距離過遠,導致松子的一生都蒙上了悲劇的色彩。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到底要保持多長才能產生親情的“美”?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們傾盡了所有的愛在孩子的身上,為了避免孩子的人生軌道出現差錯,我們就事事掌控,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孩子最好的安排。從孩子的穿衣飲食,到未來擇校工作,甚至是結婚對象,都要保證給孩子最好的條件,我們認為這才是父愛母愛的正確表達方式。
而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長大成人就要學會獨立自主,只依靠自己。而父母的嚴格掌控,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孩子為了自己的自由,能夠主導自己的人生,就會想方設法地逃離父母的身邊,不愿再被操縱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宋倩和英子,一個想逃離,一個卻想為孩子計劃好下半生。
2.一個“長不大”,一個想迫切長大
“長不大”的父母想讓孩子隨時得到快樂,于是放下自己權威的身份,讓孩子把自己當成朋友,當成玩伴,這樣的父母像是一個長不大的老小孩。而孩子迫切想要成為大人,想要拋棄幼稚獲得成熟,則會嫌棄父母的“幼稚”,雙方心理年齡對調。
事實上控制型的父母也是一種自身的長不大。
但是在任何時候家長都只展示玩伴這樣一個身份的話,孩子就沒有高一級的精神支撐,他們不知道分寸的界限在哪里,對家長沒有十分的信任感,家長得不到孩子的敬重。
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肩負起一個重擔,至少在20年的人生里,他都要為孩子而忙活。當家長為家庭而忙碌的時候,難以兼顧到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心里準備不充足,沒有信心去對孩子進行真正的教育,所以就會在表面看起來是“懶得管”,比較放任孩子,讓他無拘無束。
但孩子會渴望家長的管教,因為那是一種關注,孩子需要家長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對他有積極的回應,希望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彼此之間別扭又矛盾,關系忽遠忽近。
這幾種關系說明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是什么樣的?
1.“負距離”——時間、空間的相互滲透
控制欲強的父母要求自己與孩子的時間、空間上必須要一致,即要掌控孩子的時間分配,他的自由,他的社交等等,嚴格控制孩子的一切。
這種控制讓孩子與父母達到了一種“負距離”,正距離的方向是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大人,而負距離的方向是一個沒有主見、只會依賴父母的“巨嬰”。
2. “拉扯”——一來一回,相互掙扎
- 孩子從小就有一種依戀的心理,在早期的時候如果依戀沒有得到家長的滿足,就會形成一些性格障礙。到孩子成長到青春期,孩子認為自己已經發育成人,獨立自主意識十分強烈,不愿再受父母的管教,但同時他們又因為經驗不足而對父母依舊依賴,在這種矛盾心理下自我掙扎。
3.“可望不可即”——看似和平,實際上安全度為0
當家長忙于事業而忽視孩子的時候,不會有控制,不會有掙扎,看上去彼此之間的距離是穩定而安全的。但是實際上,彼此用來維系距離的親情會容易坍塌,難以修復,最終會漸行漸遠。
“家庭不單是身體的住所,也是心靈的寄托處”。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沒有了交流溝通,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全然消失。家對于孩子來說只是一個空房子,真正意義上的家是充滿親情的溫暖和幸福,而不是家長的冷漠態度和親情漠視。
無論是什么距離,家長的初衷是什么?
1.遠離傷害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他們預先鋪了一條完美的人生之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指引下,遠離一切的傷害。無論是外部的威脅到生命的傷害,還是內部心理上面的傷害,他們都盡力替孩子規避,保駕護航。
但是因為太過于小心翼翼,過度保護,孩子反而不能體會到親情的可貴,越是束縛就越是掙扎,甚至因為父母的愛而產生怨恨,造成了一出親情的悲劇。
父母要適當地注意保持親情的距離,讓孩子在適當的范圍內體會到父母的愛,學會感恩。而且,人生不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只有體會了挫折才能享受成功。父母不必時刻為了孩子思慮,放手讓孩子揚帆起航,他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強大。
2.有所建樹
人生來是要實現自己價值的,家長希望孩子可以在他們的幫助下,能夠有所成就,才能不辜負他們的付出。
像幼鷹學會展翅飛翔,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把他們推下懸崖,而在平地上悠閑的幼鷹學不會飛翔。
雖然方法殘酷,但是道理是基本一致的——孩子要學會獨立自主,需要經受挫折的考驗,才能算得上健康地成長。
家長想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于是刻意不去關注孩子,讓他依賴父母的心理能夠消除,變成一個能夠承擔責任、獨當一面的人。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孩子才能去勇敢追求自己的事業,有所建樹。
但是在現實中,對孩子不管不顧是一種冷暴力,孩子的心靈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在情緒保持低落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他甚至會懷疑和貶低自我價值。
家長可以通過挫折教育來幫助孩子體驗挫折、困難,教育他們去獨立自主。
3. 靠近幸福
家長希望通過親情,能夠讓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在幸福氛圍里長大的孩子,他會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提高他對挫折、困難的免疫力,勇敢而自信地去改變逆境,獲得成功。當孩子有自己家庭的時候,他也同樣會把在家庭里保留和延續這份幸福感,一生都快樂健康。
幸福感會因為家長與孩子的距離而有所增減,所以距離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即對孩子有管教但不會強行控制,讓孩子獨立自主但不會忽視孩子,才會對孩子和家長都有益處。
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能對彼此的親情有所影響,距離要恰當,親情的松弛程度才會最合適、最舒服。
今日互動話題:你與孩子的距離是哪一種程度?你要怎么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