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80后、90后的媽媽們,正逐漸成為單位的骨干力量,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多地照顧孩子;與此同時,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已經退休,他們中的很多人期待含飴弄孫的生活。于是, 隔代教育成為當下中國的普遍現象。隔代教育,有優勢也有劣勢,有成功也有失敗。本文探討隔代教育,就是要和家長一道爭取隔代教育獲得更大的成功。
不少人說“隔代教育弊端多,對孩子成長不利”

隔代教育亂象多
隔代教育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因為隔代親,祖輩家長溺愛放縱孩子,處處包辦代替,時時過度保護,造成孩子自理能力極差,心理特別脆弱,阻礙孩子獨立發展能力;使孩子過于“自我中心”,目中無人,為所欲為,難于和人相處,心中沒有應有的規則;另外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及傳統觀念的束縛,可能接受新生事物較慢、教育觀有些落后。這樣極易把孩子養成在家是條龍,出門是條蟲的“窩里橫”,長大后難以適應環境適應社會,更不用說自主獨立的生活了,總之否定隔代教育的人認為:從長遠來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
一、隔代教育常見的混亂
1、 兩代家長的五個混亂
(1)、愛和溺愛的混亂
一位小學二年女學生的家長,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說這個學生自理能力太差了,上間操走出教室時,衣服掉地上了,踩著衣服就跑到操場了;平時文具盒里沒帶削好的鉛筆,就知道自己不會削鉛筆,呆呆地坐在位置上不寫作業,老師一問,她說:“奶奶忘了給削鉛筆”奶奶過于溺愛孫女,早晨起床,躺在床上伸開四肢等著奶奶給穿衣服,更別說其他方面的溺愛了。兒子跟媽媽一說,別太溺愛孩子,老太太給兒子一頓大罵:“你小時候我就這么養的,把你養傻了嗎?”祖輩家長和父母,常發生愛和溺愛的沖突。
(2)、教育理念的混亂
父母多數注重孩子學習成績,盼望子女成龍成鳳;祖輩家長則認為,孩子吃好喝好身體好比啥都強,兩代家長的教育理念特別混亂。
(3)、教育標準的混亂
年輕的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競爭精神,民主意識;祖輩家長則比較敬畏權威。兩代家長向孩子灌輸不同的價值標準,造成教育標準的混亂。
(4)、教育角色的混亂
家文化在隔代教育中顯得特別突出:我的孫子,我的外孫,有的孩子父母兩家隔代家長四個老人,都喜歡孩子喜歡得不得了,竟然有四個老人爭相向孩子邀功爭寵的怪現象。這種亂象延伸到孩子教育上,必然表現為隔代教育的教育角色混亂——教育角色混同于寵愛溺愛角色;縱使父母再想嚴格教育孩子,卻根本無法進入教育孩子的角色。
(5)、教育責任的混亂
隔代教育的老人,大多數文化水平低,知識陳舊老化,卻要擔當起教育的責任,年輕父母因為忙,想擔責任力不從心。也有的家庭,孩子的六個長輩,爭先恐后想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形成“六龍治水”的局面,結果由于責任不明,六人負責成了無人責任,人人負責,人人無責。
2、最后引起慌亂的可能還是孩子
隔代教育的兩代家長,由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嚴重不同,最后亂了的是孩子。
(1)、思維混亂
祖父母對孩子說:“老實厚道常常在”,姥爺姥姥卻對孩子說“拳頭是硬道理”;隔代老人傳授的是平安是福知足常樂;父母告訴孩子敢拼才能贏,敢唱就能紅。孩子一遇到問題,自己腦袋里先打開了架:用誰的思路考慮問題才是對的?這個時候怎么想才對?
(2)、行為慌亂
比如有的孩子,在祖輩家長跟前像脫韁的野馬,在父母跟前像聽話溫順的小綿羊。
(3)、性格忙亂
有的孩子學會見風使舵、察言觀色,在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的話,甚至是欺騙。還可能成為欺軟怕硬的“兩面人”,急躁易怒的風火輪,兒童出現雙重性格甚至多重性格,造成性格忙亂。
那么隔代教育就真的弊端多多,一無是處嗎?隔代教育也有優勢。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殷飛說,祖輩家長有愛心,對孫輩十分喜歡,時間充裕、生活規律、耐心十足,老人帶孩子在某種程度上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容易出現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輩家長由于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的緣故,已變得更加從容淡定,不像父母對孩子那樣“急功近利”,有利于為孩子提供愉快、寬松的成長環境。
隔代教育無論從天理人倫來說,還是從社會現實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不僅無法消除這種現象,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那么我們當前最迫切的最需要的,就是查找并減少直至消除隔代教育的弊端,發揮隔代教育的優勢,尋找總結隔代教育的成功經驗,創新隔代教育模式,提高隔代教育水平,實現大家庭的和睦幸福,促進孩子的健康順利成長。
二、怎樣提高隔代教育水平?
祖輩家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經過多年的積累和醞釀,身上蘊藏著無法估量的“寶藏”。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上的中華傳統美德,更是隔代教育的寶貴資源。他們為了養育兒女奉獻了青春,含辛茹苦奮斗了大半輩子,沒有休息一時半刻。沒能盡情享受幸福的晚年,又承擔起隔代教育的責任,為家庭為子孫奉獻自己的夕陽紅,在這里,我們要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通過協商討論,制定全家普遍認可操作性強的教育理念
比如一個知識分子的大家庭,把教育理念以家規的形式,懸掛在祖輩家長的客廳里,家庭各個成員都在自覺執行“勤儉仁厚,好學上進,堅韌不拔,永不言棄”這個統一的教育理念。通過統一思想,達到協調隔代教育的目的,提高了隔代教育水平:家里的五六個孫輩,幾乎都考上了重點大學,還有兩個考上了研究生。
(二)、更新觀念,創新隔代教育模式
在隔代教育中,我們有很多陳舊落后的觀念要更新換代,比如——
1、一般人認為:孩子最需要贊美。
其實祖輩家長更需要贊美肯定,老人心理上都需要完善感,要充分贊美他們為子女分擔教育責任的奉獻精神,辛苦地付出。
2、他爺爺奶奶就那樣了?
別以為爺爺奶奶不能發展了,其實,心理學研究證明,人能夠畢生發展,祖輩家長也能夠學習提高。
3、沖突有壞處?
根據沖突的三階段理論,沖突只有壞處早就過時了,沖突雙方能夠相互作用。隔代教育的兩代家長能夠在沖突中,化解沖突,學習成長。
4、成功了才會快樂?
積極心理學能教會你新的觀念:先有快樂才會有成功
5、教育和人際關系沒有關聯?
其實關系重于教育,關系先于教育。
6、成績決定命運?
其實成績只能決定入取哪所大學院校,決定命運的是人的性格。
總之還有很多很多觀念需要更新。只有更新觀念,才能創新隔代教育模式,提高隔代教育的實效。
(三)、堅決打碎“媽媽不愛你”的魔咒
平平常常逗小孩的話,咋就能成了讓孩子痛苦一生的魔咒?很多祖輩家長實在弄不明白。
大人逗小孩,或者叫做中國式逗小孩,祖輩家長早就見慣不怪,子一輩父一輩,多少年就這樣了;東西南北中,幾乎哪兒都是這樣,不算個啥事,根本不當回事。其中最常見的“逗小孩”做法,一幫大人圍著懵懵懂懂的,剛會說話剛會走路的,由祖輩家長帶著玩的小孩子,像一幫蒼蠅似的對小孩嗡嗡“媽媽不要你了”,“你媽媽生了弟弟不愛你了。”,一次兩次這么耍弄小孩,好像都不過癮似的,他們幾乎天天這樣輪番轟炸恐嚇。
一個跟媽媽分離,由祖輩家長帶著的心智不成熟的小孩,聽了“媽媽不愛你了”這樣的話,就會覺得:那幫大人說的話,應該就是真的,要不媽媽怎么不帶著我呢?多數孩子聽到“媽媽不要愛了”會覺得很恐懼,沒有安全感,有的小孩會因此驚慌哭泣,不敢出門見人;有的孩子出現行為偏差,具有攻擊性,攻擊他人,傷害自己;有的孩子由于祖輩家長的疏忽,這個魔咒成了孩子心底的沉睡魔咒,長大后會經常在耳邊回響,造成無法釋懷的心里的痛苦,擾亂正常的人際交往,無法同其他人建立親密安全的感情,缺乏自信,造成心理障礙及其他社會適應等問題。所以,隔代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視中國式逗小孩的問題,堅決打碎“媽媽不愛你”的魔咒。
1、祖輩家長要充分認識“媽媽不愛你”的魔咒的危害性
魔咒之所以能夠到處飄蕩肆意作孽,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祖輩家長沒有認識到魔咒的危害性。祖輩家長要通過參加家長課堂,與其他祖輩家長的交流,自己家庭成員學習分享等辦法,充分認識“媽媽不愛你”的魔咒的危害性。
2、當面制止糾正“媽媽不愛你”的謊言,不讓他在孩子心底潛伏
祖輩家長要消除愛面子重交情等多種顧慮,當面制止“媽媽不愛你”的謊言,并當著眾人的面,說出媽媽工作忙,沒辦法才讓老人帶孩子的事實真相,最好讓魔咒發出者當場糾正自己的荒謬言論:“媽媽是愛你的”,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不讓魔咒在孩子心底潛伏。
3、克服麻痹大意習慣,防止助”咒“為孽的事情發生
當孩子被“媽媽不愛你”惡言惡語嚇哭,祖輩家長站在飽經風雨六七十年的立場,不但不為一兩歲的孩子說話,不但不保護孩子,不但不理解孩子的恐懼痛苦,反而斥責孩子小心眼,不合群“格魯”,給了孩子二次傷害。請祖輩家長站在一兩歲,兩三歲的孩子的角度,進入他們天真稚嫩的心靈,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堅決克服麻痹大意習慣,防止助”咒“為孽的事情發生。
4、沒能當面處理的,要及時和孩子媽媽爸爸通氣.
通過母子對話,角色扮演等方法,驅散“媽媽不愛你”的陰影。媽媽也要以魔咒為警鐘,經常告訴并讓孩子確信”媽媽是愛你的”,常給孩子擁抱,節假日多領孩子游園游戲,晚上和孩子一起睡覺,給孩子充分充足的母愛,使“媽媽不愛你”魔咒沒有空子可鉆。
5、借力使力化危機為轉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祖輩家長和孩子父母,借力使力化危機為轉機,使魔咒壞事變成好事。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提高孩子抵抗各種毒素的免疫力,提高孩子的適應力,完善孩子的性格。
(四)、父母要加快進步成長,爭取擔起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有的年輕父母生了孩子還在當孩子,把孩子往父母那一扔萬事大吉了。結果造成有的年輕媽媽只當生理母親,祖輩家長反成了孩子依戀的心理母親。當回到父母身邊上學時,孩子的感情和心理,都和父母有很大的隔離甚至抵觸,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進步。在無法實現父母帶的情形下,年輕父母父母要加快進步成長,擔起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比如協調督促祖輩家長遵守教育理念,采用先進的教育方法等等。要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對孩子的教養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互動,稱贊和鼓勵孩子,幫助孩子糾正不當的行為,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培養樹立界限感,促進孩子性格完善
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祖輩家長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祖輩家長或父母的事,于是祖輩家長背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仆仆。
愛孫心切的祖輩家長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就在這樣的的疼愛甚至溺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由于孩子界限感模糊缺失,長大后就會造成想獨立卻沒有獨立的能力,想活出自我卻人我不分的性格缺陷;這種界限感模糊缺失,甚至會形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回,分不清理還亂的關系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所以隔代教育要培養樹立界限感,把孩子的責任逐步還給孩子,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步放手,讓他們擔起自己的責任,促進孩子性格完善
(六)、三代人加強學習,實現共同進步
有些隔代教育的兩代家長,把學習看做是孩子的事,自己不看書不看報,溜溜達達樂逍遙。殊不知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建議父母參加家長課堂學習,祖輩家長要向深圳某些老爺爺老奶奶為榜樣,積極參加“祖父母學堂”學習;平時也要積極的與學生家長互相學習;向專家學習求教。學習不亞于艱苦的修行,尤其是對祖輩家長來說,更是一種高難度的挑戰。正如《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派克說的那樣:心智的成熟之旅艱苦卓絕,無論是思考還是行動,你都離不開勇敢、進取和獨立的精神。為了教育好孩子,三代人都要加強學習,實現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