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我們暫時沒有離開桌子,而是繼續(xù)圍坐閑聊,娃娃則是繞來繞去的玩,不一會兒就繞到我身后。突然聽到小小的她在我身后說:“媽媽,你要小心一點坐好了,因為我在你的身后,我想扒著你的椅子玩,你不要站起來,好嗎?”
最后的兩個字“好嗎?” 聲調(diào)上揚,帶著童稚、甜糯,真的是暖到了我心里。
我很驚訝也很欣慰,因為這是此前在一次類似的情況里,我告訴她的。當(dāng)時她也是這樣在我身后扒著椅子,我當(dāng)然能感覺到她的重量,不會輕易突然起身。然而姥姥已經(jīng)開始一迭連聲的叫喊,不外乎是“喜聞樂見”的那些話:快下來!這怎么得了!太危險了!媽媽突然站起來你就摔到地板上了!肯定會摔傷!
我的第一感覺是,大呼小叫十分無益;第二是覺得,這一迭連聲的叫喊,只能解決當(dāng)下這一次的問題,而無法教會孩子為什么?以及下次要怎么做。也就是,無法讓她建立一個主動處理問題的方式。等到了下一次類似情況發(fā)生,你依然要費力大呼小叫。更重要的是,時間久了,損傷親子關(guān)系,滋生抵觸情緒。
于是我當(dāng)時把孩子抱過來(她已經(jīng)完全知道我的套路哈哈,每次要談心就是先抱過來親啊抱啊說啊),跟她解釋了下為什么危險,還示范了下如果坐的人突然忘了站起來會怎么樣。然后告訴她,有的時候人是會忘的,尤其在吵鬧的時候,你需要自己很aware這些情況。
一般這種說過后,我會和她重新reset一下。讓她回到原位,重演一遍,并問我如上的話,我說好的,然后她就開始扒著椅子后背玩兒。
這種reset,有時我也會“捉弄”她,哈哈。比如有一次,她直接拿我手機玩,我說這是我的手機,你有沒有問過媽媽是否可以玩?這個打招呼的習(xí)慣她還是很有的,然后她馬上還給我,并巴巴的問:媽媽我可以玩你的手機嗎?我立馬做出一副怪笑的表情逐字停頓說:不可以。然后她就混著驚訝、搞笑的表情,大大的“唉”一聲,我當(dāng)時就笑崩了。后來我稍微解釋下為什么(當(dāng)時是真的不能給她玩,因為我們一起在干別的事情),真的是太太太可愛了。
最早玩這種reset的游戲的時候,她本來以為自己很polite的reset一下,就會得到y(tǒng)es,但是驚訝的得到了no。于是很不解不開心的問我:媽媽我都問你了呀!為什么還是no!
我問她,什么叫問題,既然是問問題,那就有可能yes,有可能no。如果你問一個問題,只想得到y(tǒng)es,那你問這個又有什么意義呢?小朋友無語接受,也是讓我笑崩猛親。這種reset,給no的答復(fù),差不多也就三成左右,不能太多了。
在各種各樣的reset中,其實最基本的指導(dǎo)思想都是“can you think of a better way”。
Can you think of a better way?還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示句,適用于拋給孩子,也適用于家長自我督促。
這句話來自于下面這本書,是我覺得很重要的繪本之一。在很早之前的多次親子共讀之后,書中的一句“can you think of a better way?”已經(jīng)成為我和孩子之間非常默契的“魔法諺語”,在很多“應(yīng)用場景”都給了我很好的方法論。
我會用“can you think of a better way?”來問孩子,trigger出她的反應(yīng)和應(yīng)對態(tài)度。同時,我也會常常拿這句話來告誡自己,我是否能用更好的方法來解決某個沖突或某個問題。
這本書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can you think of a better way?”,小鱷魚一心想拿到餅干,然而總是狀況百出,在媽媽不斷的“can you think of a better way to get a cookie?”的啟發(fā)下,小鱷魚終于找到了最佳的方法,就是禮貌的問詢媽媽“may I please have a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