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跟青春期孩子溝通,抓住這兩大關鍵點)
“都這么大了,能不能書包提前收拾好,吃飯麻利點,做事情能不能快點呀,磨磨蹭蹭的看著就讓人上火?!薄澳氵@孩子,都上中學了,怎么還有時間玩呢?整天就知道看小說,玩手機,有那個時間,趕緊背背單詞和古詩,不然,念書不好,就考不上好學校,考不上好學校,你這輩子不是玩了嗎? ”“怎么看著就沒有精神呢?見人也不愿意打招呼,可不像我和你爸,咋就生出你這么個孩子?”“這么簡單的卷子,才考這么點分,每周還上著輔導班,花錢給你輔導,就輔導成這個水平?”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性的聽到家長提到?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孩子會怎樣的反應,很多時候是煩了、保持沉默、不想聽和頂嘴,讓父母別管自己。
而家長呢?內心會抱怨孩子進入青春期,突然變得不聽話了,原本教育孩子很好用的說教方式,變得不好使了,親子溝通越來越難,孩子如同“不定時炸彈”,說不準因為那句話就炸了,父母也會疑惑,為什么孩子會突然與自己溝通這么困難呢?
對于孩子出現的情況,家長頭疼同時,一般有兩種自我安慰的方法:
一、繼續延續自己的這種教育方式,覺得自己的做法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長大進入叛逆期了嘛,過段時間就理解父母了。
二、選擇避而不見,你不愿意跟我說話,我也不跟你說話,結果父母和孩子,成了一個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親子之間的對話變得簡單,僅僅限于“吃飯了、上學吧、嗯、知道了”等不疼不癢的話語?!?/p>
卻不知,父母這樣的溝通方式都是不合適的,不清楚與孩子之間存在那些溝通障礙,只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遠。
家長與孩子有溝通的障礙。
- 孩子方面: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說過:對于父母,我們的需求就是被別人需要,作為青少年,他們的需求,就是不再需要我們。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渴望獨立,關注異性,甚至反抗叛逆。家長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喜歡獨處,他有時寧可一個人獨自待在屋子里靜悄悄的看書,也不愿意出來。他們越來越喜歡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家長也會發現,孩子跟自己的同學和伙伴在一起,會變得有很多話說,也會湊在一起嘀嘀咕咕的說個沒完,但是卻不愿意跟父母溝通和交流。他們希望在伙伴中能得到認可和肯定。
他們開始嘗試從網絡上去接觸和查找更多的信息,他們可以了解和認識到更多的人和事物,他們有了更多的心思和想法,但是,卻不愿意跟父母進行分享。
- 家長方面:
家長關心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孩子是錯的。
家長在育兒方面,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跟著變化。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說什么,孩子就相信什么,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如同神一般厲害,無所不能。當孩子長大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繼續延續小時候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會發現孩子 開始反抗和抵觸。
舉個例子:
小時候,孩子聽從家長安排,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可以找好衣服和鞋子,紅領巾和帽子,可以決定孩子上那個課程輔導班。
長大后,家長再給孩子找好衣服和鞋子,提醒孩子穿厚點,讓孩子什么都聽自己的,不太可能了。孩子長大有了自己想法,不喜歡總是聽從父母安排。
剛結束的暑假劇《小歡喜》中,方一凡在和媽媽董文潔溝通時,總是顯得火藥味十足。
比如:
在一次考試中,方一凡擺脫了分班考試的全年級倒數墊底。自己覺得很開心,但是在媽媽董文潔這里,得到的答復卻是要放眼全區,和他人比較。就這樣兩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吵起來了。方一凡朝著媽媽說:“你永遠看不到我的好,我這次從班級倒數第一,到班級中游了,我看你就沒有看見,你一直強調我的不好,又不努力學,又跟別人比。”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指出,我們常將“做什么”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愛。
想修復親子關系,先找到溝通障礙的原因。
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森曾提到: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階段。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不會所有事情都告知父母,會有自己的脾氣,不想被束縛和限制,這是他們心理成長的必經階段,但是很多的家長卻沒有理解透,當成孩子的叛逆和挑戰父母的權威,在不經意間對孩子造成傷害卻不知。
一、間接實施“情感勒索”: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她的《情感勒索》書中提到: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所有勒索中心都是最基本的威脅和恐嚇,會以很多不同面貌出現。打著關心的名義,會經常漠視或看輕對方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
如果你不聽我的,你肯定不會有出息的。這就是父母以“我”為中心,對孩子進行情緒的發泄。
很多的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擔心孩子走彎路,會期待孩子按照自己所規劃路線去走,卻往往忽視了聆聽孩子的內心真實需求。
二、“為你好”來控制孩子:
教育學家周國平曾寫過一段文字: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F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反而是在害孩子。
在《小歡喜》中,陶虹扮演的媽媽宋倩,對于女兒喬英子的管教方式,是典型的控制式養育方式,為了讓英子安心準備高考,事無巨細照顧英子起居。期待孩子考上清華和北大,當孩子提出喜歡天文專業,要考南京大學時,百般阻撓。 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英子你可以是媽媽的一切呀”,弄得孩子抑郁,只想逃離。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提升與孩子間的親子溝通,記住三個詞。
家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接受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現實,清楚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行為和思想上的波動,注意角色的轉換。 親子溝通的技巧有很多,但是最有用的方法,提升親子溝通的方法可以記住這三個詞:
1、閉嘴(不叨叨個沒完)。
這里提到的閉嘴,倒不是不讓父母說話,而是父母在對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說教的成分越少越好,最好能選擇性的閉上嘴巴。
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
父母愛孩子,孩子逐漸長大,擔心他們走了彎路,緊張也變得增多,所以不自覺的各種叮囑,各種提醒,一股腦的將自己的建議都倒給孩子,卻不知在孩子眼里,成了“唐僧念咒”,倍感無奈,心煩不想聽。
其實,父母應該忘記了,心理學效應有個墨菲定律,意思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父母想與孩子之間進行有效溝通,想走近孩子的內心,最好的方式是選擇讓孩子多開口說話,多聆聽、不加批判地傾聽。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說,“什么也不說”(閉嘴)也可以清晰明確地表達接納感。
2、尊重(獨立的個體)。
周國平老師曾經提到: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時候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初露端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是去了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不要去翻看孩子日記和偷看孩子聊天記錄,會讓孩子覺得權利會侵犯。對于孩子做的事情,也不能簡單粗暴的評論“都是你的錯!”、“你就是不行!”,會讓孩子感到難受和反抗。
3、共情(認同情緒和感受)。
“共情”是指一種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父母面對孩子時,能做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和積極的響應,會讓孩子敞開內心,無條件的接納父母。
比如:
孩子成績沒有考好,父母有兩種不同的回答方式。第一種:“這么簡單的卷子,考的這么差,肯定是你考試時馬虎了!”第二種:“是不是有些題,沒有看懂不會做,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好嗎?”
兩種不同的回答方式,代表了父母不同的立場和想法,試想一下,那種回答方式,會得到孩子的理解與積極響應呢?
哈佛大學博士喬拉米卡利說:“同理心讓我們更有意義地、滿足地與他人連接,是建立愛的關系的核心?!?/strong>
對于父母而言,自己的孩子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學會的就是慢慢放手,用愛去守護他們成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