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樊登讀書會分享《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時,整個人就像觸電了一樣,突然回想起過往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對話,里面提到的暴力溝通模式,自己幾乎全部中招,從來都沒想過自己的字典里有一天會出現“暴力”這個詞。
這里的“暴力”并非指肢體上的沖突帶來的肉體上的傷害,更多的是指精神暴力。簡單來說就是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恰當的語言表達往往會讓他人不舒服,有些話甚至很傷人。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6樓鄰居家的女孩和我弟弟一樣今年參加高考,但是高考成績卻差強人意,離本科線差了大幾十分,前天晚上出門遛彎的時候恰好在院子里碰到了她們一家,拉了幾句家常之后,女孩媽媽就一個勁兒地羨慕我弟弟成績好,她們家孩子多么沒出息,連本科都考不上,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即使再補一年也白瞎。
我在旁邊很明顯的看到那個女孩先是滿臉通紅,然后羞答答地低下了頭。她媽媽的這番表達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言語中充滿了指責、否定和評價,對于一個18歲的小姑娘來講,句句帶刺兒,聽著很不舒服。
暴力溝通的表現都有哪些?
1.對比
“你看看XXX家的孩子,跟你一起報的游泳課,人家都能游好幾個來回了,你現在還不會換氣,你真是笨到家了”
父母總是不自覺地拿把尺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來比去,但每個孩子本來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納個體的差異性,客觀全面地去看待孩子,而不是單一指標化地去對比評判,否則孩子很難通過對比建立真正的自信。
2.預言
“你這嬌生慣養的,吃不了半點苦,將來也干不成什么大事業。”
我們有時候會基于現在的狀態去判斷孩子的未來,殊不知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只是當下的環境還達不到條件能夠來幫助他釋放潛能。這樣的預言非常不利于發掘孩子的潛能,甚至會打擊他對未來的憧憬。
3.責怪與歸罪
“你怎么總是丟三落四的,上課還能忘帶作業,你就是一點都不上心。”
語義學家溫德爾.約翰遜認為用靜態的語言捕捉變動不居的現實,會造成許多困擾。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常我們很容易把孩子僅有的一次或二次的行為,定義為孩子的壞習慣,這樣的標簽對孩子來講顯然是不公平的。孩子沒帶作業只是結果,在我們沒有搞清楚原因之前,這樣妄下結論是不合適的,更不能這樣隨意得給孩子貼標簽。
什么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暴博士發現的一種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方式使人們可以用愛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認真傾聽對方的請求,達到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相通和真正的和諧共處。
非暴力溝通提倡用觀察的方法來描述事實,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實現平和的溝通。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嬌生慣養,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這樣說“你從小都沒離開過家,在家里都吃好喝好的,從來吃不得半點兒苦,你現在一個人只身去大城市打拼,人生地不熟,我非常擔心你的未來。”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
1.通過觀察說出你看到的事實
這里想與大家分享魯思·貝本梅爾的一首詩《懶惰與愚蠢》的節選片段。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就像這首詩中所寫的到底是孩子愚蠢還是不符合我們的要求呢?在我們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比如同樣上游泳課,父母就會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學會了,自己的孩子也應如此,當自己的孩子沒達到標準時,就會說他笨。這到底是父母的虛榮心作祟還是孩子真的笨呢?我們觀察到事實是孩子還沒學會,但這并不一定代表著孩子笨啊。
這里重點強調的是要區分觀察與評論,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擔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2.體會和表達感受
有次參加關于領導力的培訓,開場的時候培訓師讓我們每個人都做下簡單的自我介紹并且說下當下的感受,在場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說希望通過這場培訓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領導力,培訓師便一再地解釋,你們說的這些都是想法,它來源于大腦,你們現在的感受是什么啊?是高興還是焦慮,它需要走心不需要走腦。在之后的學員介紹中才慢慢出現了憂傷、平靜、興奮之類表達感受的詞。
3.表達自己的需求
需要是感受到靈魂,當我們產生某種感受的時候一定是因為我們的某種需要被滿足或者未被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每個人都有五個層次的需求,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盡可能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說孩子忘帶作業,媽媽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希望你能整理好自己的書包和文件,這樣才能不耽誤你上課學習。”這里媽媽的需求就是希望孩子正常上課學習不被干擾。
4.清晰地表達請求和建議
這里一定要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明確談話的目的,在我們表達完請求之后要聽聽對方的反饋并且了解下他們的反應。這樣的互動溝通模式有利于彼此明晰邊界并且高效地達成一致。
以上講述的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下面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來看看非暴力溝通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媽媽下班回家看到兒子在沙發上玩ipad。
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對兒子說:“兒子,我們之前說好的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寫完作業再玩游戲,媽媽現在一回家就看到你在玩(觀察),媽媽感到不開心(感受),你這樣做,打破了我們之前的約定,而且作業又要寫到好晚,媽媽會擔心你晚上睡不好,所以媽媽希望你能先去做作業(表達自己的需要)。”
接著可以聽聽兒子的反饋,傾聽兒子表達他自己的需求。
最后,可以結合兒子的反饋,提出自己的請求和建議: “媽媽幫你一起看下你的作業,幫你排下優先級。”或者“你先去做作業,遇到不會的問題再來找媽媽,作業做完媽媽陪你一起玩。”
面臨同樣的場景,相信這樣的親子溝通相比慣常的指責謾罵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當你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改善親子溝通時,你會發現孩子可能變得非常合作,語言就是溝通的橋梁,合適的言辭可以幻化成愛滋養孩子的心靈,不恰當的表達則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創傷。非暴力溝通正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構筑這座親子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