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的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xù)前進……
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孩子大了,做父母的都希望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渴望能時不時地和孩子說說心里話,但是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孩子心靈的大門似乎對他們緊緊地鎖上了,他們怎么努力也打不開。
為什么會這樣?在進化媽看來,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父母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恰恰是溝通的核心所在;
其二,父母把核心放在“糾正孩子的問題”上,而沒有充分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其實常常是對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
所以,當父母只想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其實是把本屬于自己的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這兩個因素導致親子關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孩子不愿與父母說心里話,甚至徹底關閉溝通的大門,也就無可厚非了。
01
春節(jié)去鄰居家拜年,遇到鄰居家12歲的女兒笑笑。
時隔一年,感覺這孩子有了很大變化,不似以前那么開朗、熱情。
跟她聊天,聊到學習,她忽然說:
“阿姨,活著真沒意思,我不想上學,要是能安樂死最好……?!?/p>
聽了這話,我大吃一驚。
12歲的孩子,在大人看來,正是無憂的年紀,怎么就不想活了呢?
后來從笑笑媽口中得知,笑笑前段時間確診,患了兒童抑郁癥,正在慢慢治療。
厭學、愛哭、愛發(fā)脾氣,有時又說肚子疼……這些都是笑笑那段時間的表現。
學校老師也反映,孩子之前活潑開朗,經常跟同學打成一片,后來不知怎的,她表現出孤僻不說話,上課沒精打采,還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yè),跟老師產生對立情緒。
夫婦倆認為,平時除了學習上抓得嚴一些,其他合理要求都會盡量滿足,在家里也會陪孩子,所以認定孩子是在無理取鬧。
直到有次發(fā)現,笑笑在網上反復搜索一首叫《黑色星期天》的關于自殺的音樂,才感到孩子好像心理出現了問題……。
教育專家曾說:
引導孩子的人生,不是在孩子身上復制我們的人生觀,更不是對孩子進行嚴苛的管控。
而是在孩子幼時,在尚不具備選擇能力和指揮時,傾聽孩子的聲音,引出孩子內心的渴望,幫助他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在笑笑看來,父母即便在家,也是忙業(yè)務、看手機,根本不會用心聽自己說話。
在家里沒人傾訴,又要面對父母在學習上的高要求,笑笑時常感到孤獨而壓抑,遇到壓力大時,她就會偷偷啃手指甲,以此來釋放緊張情緒。
其實,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們需要的不是低質量的沉默和守護,而是高質量的傾聽和陪伴。
哪怕一天只拿出十幾分鐘用心傾聽和陪伴孩子,他們的心理也會有極大的滿足感。
02
現在很多家長比較重視孩子的身體長得高不高壯不壯,學習好不好,而對于孩子的內心世界,卻不愿花太多精力去了解。
心理衛(wèi)生專家梁月竹說:“青少年患抑郁癥、焦慮癥的等心理疾病,與其環(huán)境及其家人因素的影響都有關聯?!?/u>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本應是孩子生活學習中最好的傾聽者和陪伴者,但有些家長往往以工作忙為借口選擇忽略。
還有很多家長迫于無奈把孩子留給老人照顧,這類留守兒童極度缺乏父愛母愛,因為老一輩的人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基本只管溫飽,在孩子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是力不從心的。
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14年發(fā)布的報告顯示:
抑郁癥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的致因排行中高舉榜首,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為5%——12%,這個數據還在上升。
而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報告顯示:
在10——19 歲的青少年中,有抑郁癥是致病和致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半數的精神障礙人群,在14歲前首次出現癥狀。
當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時,面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跟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尤其青春期前期的孩子,要面臨向青春期過度,如果壓力過大,無法承受,又沒有傾訴的出口去釋放,就容易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
知乎上,一名患抑郁焦慮癥的女孩這樣描述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小學三四年級時襲擊患過腫瘤,病痛來襲時,她勉強支撐著到媽媽教書的教室門口求救,想獲得媽媽安慰并訴說自己的恐懼,但不知情的媽媽卻搬了一個小板凳到教室外,命令她:你就坐這兒。
后來女孩厭學,媽媽以為是孩子叛逆期,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兒手上有拿著小刀劃過的10道自殘傷疤……
女孩說:我心里是恨媽媽的,她每天在我身邊轉,卻從沒安心聽我說過話……
即使當時在病痛中,也沒有給她傾訴的機會,這讓她很絕望。
最終,她看到自己強勢的母親落淚了。
孩子的傷疤歷歷在目,話語句句戳心。
這位母親很后悔在孩子需要傾訴陪伴的時刻,沒能拿出時間和耐心,多傾聽一下她的內心表達,但一切都不會重新來過。
阿黛爾·法伯說: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03
去年六月份,湖南衛(wèi)視推出了一期青少年健康成長心里釋放表述節(jié)目《少年說》。
節(jié)目播出后大受歡迎。節(jié)目中,孩子們鼓起勇氣,把平時最想對父母說的話一股腦兒地傾吐出來:
00后小學生賀佳怡告訴父母,他們的每一次吵架都會讓自己偷偷傷心、哭泣很久;
剛上初中的小姑娘袁璟頤,站在勇氣臺上對媽媽喊話:孩子不只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怎么不看一下呢;
而被父母要求,上了12個補習班的三年級小學生周子皓,則向媽媽傾訴了自己上補習班承受的巨大壓力,并期望獲得媽媽理解,孩子的話讓媽媽哽咽不已。
節(jié)目中孩子們或是幸福,或是“沉痛”,或是“皮一下”的傾訴,讓家長們看得“笑中帶淚”。
父母們驚訝于孩子的內心像個小宇宙,藏著這么多大人不知道的煩惱和小秘密,后悔錯過了很多陪伴和傾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父母只有多傾聽孩子的訴說,才能深刻地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也才能多給孩子提供更有力的幫助。
在這一點上,楊瀾可謂是一個稱職的母親,一次采訪中,她說:
即使日常工作再忙再累,回到家中,我都會抽出時間跟孩子認真交流,專心致志地跟他們說話,認真耐心地聽他們說每一件事。
楊瀾的兒子今年二十多歲,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是外界公認的“才華橫溢,平易近人”的陽光大男孩,女兒也開朗大方,談吐不俗,兩個孩子都非常優(yōu)秀。
兄妹倆尤其喜歡跟媽媽聊天。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傾訴是對父母的一種信賴。
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珍惜孩子們與自己的每一次傾訴、交流。
“愛是彼此的尊重。”這是楊瀾常說的一句話。
她知道,孩子在跟你傾訴的過程中,是釋放壓力,也是愛的表達,而你通過傾聽孩子的心聲,也更能了解孩子近期發(fā)生的一切。
04
《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
54.8%的學生遇到煩惱會向朋友訴說排解,27.9%的學生會向家長訴說,28.8%的學生會壓在心底生悶氣,1.2%的學生會找老師。
孩子的心理表現明顯:
他們有話、有秘密想傾吐,可對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會出現壓抑、焦慮與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調查中說,大部分學生感覺如果能與父母經常傾訴,會讓他們有幸福感。
而相比于中學生,小學生則更愿意與父母傾訴交流,遇到煩惱,愿意跟父母訴說。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在情感上有相互給予,相互傾訴表達的機會。
現在很多的獨生子女,在家里只能將父母、老人作為主要傾訴對象。
兒童心理學專家指出:
孩子需要被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后,才能真正裝下你的良言和教誨。
每天拿出一點時間,陪伴傾聽孩子的心聲,是拉近親子關系的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
關于傾聽,杰弗里·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這樣說:
傾聽是關鍵,傾聽孩子不等于告訴孩子該怎么去做,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帶私心雜念地傾聽,不急于對孩子下結論。
在傾聽孩子心聲時,父母要與孩子保持目光接觸,消除分心,傾聽時切記開口,讓孩子知道你在聽著,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
只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新學期伊始,孩子們又將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zhàn)。
請放下手機,放下手頭的工作,給予孩子有質量的陪伴,多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相信這會讓我們與孩子間的感情變得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