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會說話開始,一直到孩子成年,我們發生的所有的親子沖突或矛盾,有90%以上都來源于錯誤的溝通方式!
不只是親子關系,子親關系(我們與父母)、夫妻關系、同事關系等,發生矛盾的絕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溝通不暢!
- 當你不明白領導的意思,你就無法把工作做到位;
- 當你不懂伴侶的想法,你就無法與ta保持親密無間;
- 當你無法傾聽孩子的心聲,你就會與孩子距離越來越遠,矛盾越來越多!
(一)錯誤的溝通方式
(1)無論孩子說什么,我依然故我!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場景,那就是孩子興致勃勃地想對我們說一件事情,可是我們心系更重要更緊急的事,聽不進去孩子的話,無論孩子說什么,我們都在重復我們自己的話。
比如:
- 孩子:媽媽,我今天在幼兒園看到了……
- 媽媽:趕緊去刷牙!
- 孩子:媽媽,那個小朋友……
- 媽媽:哎呀,趕緊去刷牙,聽到了嗎?
- 孩子:我在幼兒園看到的那個……
- 媽媽:告訴你去刷牙,你還磨蹭什么,你看看都幾點了?!
孩子與媽媽不在一個頻道上,孩子聽不到媽媽,媽媽聽不到孩子,實際上浪費的時間更長,而且還會影響雙方情緒。
網絡圖
(2)無論孩子說什么,都會引到學習上!
這也是很多家長都容易做出來的反應,尤其是把學習看得無比重要的家長們,更是把所有的事情都與學習聯系起來,讓孩子感覺“媽媽除了和我談學習之外,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想聽我說。”
比如:
- 孩子:媽媽,我想去飯店吃飯。
- 媽媽:你作業寫完了嗎?哪有時間去飯店吃飯!
- 孩子:媽媽,我想要一個新玩具。
- 媽媽:考試考那么點兒分,還提什么要求!有這時間,好好想想怎么把成績提高上來!
- 孩子:媽媽,我看同學們都有那種筆,我也想要一個。
- 媽媽:你咋不看看別人都考多少分呢?啥都比,就是不比比學習!
孩子的內心啊,陰影面積估計會不斷增大。
久而久之,孩子也許會認為:
- 在媽媽心里,什么都不如學習和成績重要,包括我的想法和感受,都不重要。
- 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學習好的我,而是考分高的我。
- 如果我學習不好,媽媽就不會再愛我了。
網絡圖
(3)無論孩子說什么,我們只關注糾錯部分!
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回到家與我們訴說,有時他們只想傾訴一下,有時他們在向我們需求支持和幫助,有時他們想聽聽我的想法。
沒有一個孩子回家和媽媽說話,是期望著聽到媽媽的批評。
但是,我們很多父母就是擅長看到孩子的錯處,而忽略孩子需要幫助的地方。
比如:
- 孩子:媽媽,今天同學打我了。
- 媽媽:為什么他打你?你做了什么事惹同學生氣了?
- 孩子:媽媽,都八點多了,我作業還有兩項呢,怎么辦啊?
- 媽媽:誰讓你不早點寫作業了?回來就知道玩!弄到這么晚,我有什么辦法!
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問題或者困難,向我們說的時候,我們都給孩子這樣的反饋,我估計重復幾次這種糟糕感受后,孩子就再也不會向我們求助或者訴苦了。
因為,誰也不想在感覺沮喪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沮喪!
網絡圖
(二)有效溝通的原則
會不會溝通,與學歷沒有多大關系,與智商也沒有多大關系。
有的人,從沒上過學,但是天生會傾聽和溝通;
有的人,聰明到總能在雞蛋里發現小骨頭。
比如:
- 我媽媽是個地道的農村婦女,就上到小學二年級。但是,但凡和她聊過天的人,都覺得很舒服。現在總結起來,我媽媽的溝通方式,就滿足了以下這些原則。媽媽是個天生的擅長溝通者。
- 我領導是國際知名大學的博士,但是和他聊天卻非常痛苦。
(1)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當孩子對我們說話時,我們是努力找出孩子話語中的錯誤、問題和過失,還是想通過耐心地傾聽,了解到孩子地感受和需求,以及他們所面對的問題?
- 如果你總是做得前者,與孩子的距離一定越來越遠;
- 如果你做得是后者,那么孩子一定會越來越愿意和你聊天,和你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融洽。
用上面的例子說一下:
孩子:媽媽,都八點多了,我作業還有兩項呢,怎么辦啊?媽媽:誰讓你不早點寫作業了?回來就知道玩!弄到這么晚,我有什么辦法!
如果媽媽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以及孩子面對的問題,那么媽媽這樣回答比較好:
“孩子,你是不是感覺很著急?這么晚了還有兩項沒有完成,你很擔心會影響睡覺時間,是嗎?你希望媽媽幫你想一想,是否有什么方法能讓你早些完成作業?”
孩子:媽媽,我今天在幼兒園看到了……媽媽:趕緊去刷牙!孩子:媽媽,那個小朋友……媽媽:哎呀,趕緊去刷牙,聽到了嗎?
媽媽如果能體會到孩子急切分享的心情,媽媽可以抽出幾分鐘,耐心地聽孩子講完這件事。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難道還能給你講上半小時的故事嗎?(如果真可以,那還真是有語言天賦,可以好好培養。)
如果實在來不及,我們可以這樣說:
“寶貝,今天在幼兒園的事情你特別想和媽媽分享是不是?媽媽也特別想聽你在學校的事情。不過現在已經很晚了,我們一起去刷牙好不好?這個故事等我們洗漱完上床后(或明天早上一起床)你就講給媽媽聽,媽媽一定會非常認真地聽你說的。”
把自己想成孩子,用心體會一下,聽到這兩種回答的不同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的感受會告訴你,你以后應該如何回應孩子的話。
網絡圖
(2)別著急反駁和指正,尊重孩子不同的想法
當你聽到孩子說一些與你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時,別著急指正,更別輕易打斷孩子的話,迫不及待地拋出你所謂的正確看法。
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
無論孩子的想法只是有些新鮮,還是已經錯到離譜,我們都可以耐心地聽孩子完整的表達完,然后用引導式的提問,讓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有時候會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會帶著尊重和好奇,去傾聽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想法,一種積極的姿態嘗試從孩子的陳述中理解孩子的想法。
有一個媽媽,早上特意給孩子做了鮮蝦面,可是當孩子上學要走的時候,這個媽媽發現孩子把好幾個大蝦都剩下了。
這個媽媽就說:“我起那么早,把蝦皮給你剝掉,那么辛苦地給你做了這碗面,你怎么還不吃呢?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
孩子這時很委屈地說:“媽媽,我是特意給你留的。我見你的碗里沒有蝦,也想讓你吃幾個。”
媽媽聽完,頓時很后悔自己剛剛冒出來的指責。
網絡圖
(3)別著急,穩著點!
就如同上面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都太著急了!
我們著急到不去問孩子的想法,而是直接憑著自己的判斷去下結論,去批評和指責。
上面例子中的那個孩子,如果沒有膽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在聽到媽媽的指責后,不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那么他們的親子關系該如何走向?
- 媽媽沒有體會到孩子對她的關愛,反而把孩子批評了;
- 孩子委屈的心不愿表達,下一次也便把關愛封存起來。
我知道世界節奏太快,每個人壓力都很大。
可是,養育孩子有時真的急不得!
我們需要有些時刻放慢速度,耐下心來,用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愛與支持,讓孩子得到充分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而且:
- 一個長期處于緊張、壓力、焦慮或沮喪情緒當中的孩子,大腦不會飛速運轉,學習效率不會太高;
- 只有擁有充分的安全感和價值感的孩子,才能有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大腦才會產生更高的效率。
一個惡性循環,一個良性循環。
你選哪個?
(三)溝通方式決定了我們的親子關系!
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決定了我們跟孩子的互動是一種探索和討論,還是一場吵架或指責。
- 想要讓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就從認真傾聽,好好溝通開始;
- 想要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就好好溝通,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充分釋放與疏導,讓孩子感覺到踏實與溫暖。
良好的溝通,不需要高智商,也不需要高學歷。
良好的溝通,只需要我們放慢節奏,耐心傾聽,用心體會,才能察覺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引導與幫助。
退一步講,不會聊天,可以耐心地聽;總比把天聊死了強。
即使我們無法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我們至少也要做到耐心的傾聽,別急于表達自己,更別急于講道理、指導或批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