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錯誤的溝通方式(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障礙)
曾有記者問一群10歲左右的孩子: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你們知道什么是”養孩子”嗎?你們覺得什么樣的父母才算合格的父母呢?
一群鬼馬精靈的孩子自信而大膽地說出各自的想法:
“養孩子就是確保孩子能夠活下來。”
“他們檢查我有沒有刷牙啊,是不是吃太多薯片。”
“合格的父母就是愛自己的孩子,好好照顧他們。”
“如果你有個寶寶,你就要把寶寶排在第一位。”
“我的媽媽總是鼓勵我,說我的好話,我爸爸就很自信,像個領導。”
“不合格的父母會打孩子、罵孩子,讓孩子吃剩飯。他們會說,就這樣吧,放在微波爐里。”
“隨便把孩子丟下,就好像是個洋娃娃一樣。”
記者接著提問:“如果你們的父母犯了錯,你們會怎么做?” 對此,有些孩子認為不能接受,有些則大度地回應”犯錯沒什么可怕的,下次改正就可以了。”
看來現在的孩子對父母的養育模式都有一份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就給家長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問題:我們是繼續用老方法來制服孩子,還是用新方法來和孩子溝通?
想必大部分閱讀過我的“格局系列”書的家長會認為,溝通比制服對孩子的成長更友好,更有效。那么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溝通的誤區,我把它稱作”假溝通”。
放棄對孩子毫無用處的
“假溝通”
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以為只要和孩子說話了,我們就是在和孩子溝通;至于為何每每溝通失敗,我們很少去細究,總推諉說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或者直接認為他們開始叛逆了。我總結了6個”假溝通”陷阱:
“心不在焉”
溝通時語言、表情、動作不一致,例如父母背對著孩子說話或用很不耐煩的表情說:”你剛剛說的話我都在聽……”,”我正在忙,現在不要煩我!”
“蜜糖攻擊”
例如這樣對孩子說:”媽媽是因為愛你才罵你、打你,你知道嗎?”
“千篇一律”的關心
當某種對話模式成為形式后,會失去它本來的作用,讓孩子沒有興趣回答。例如家長每天回家都問孩子:”今天考試考得如何?”或”學校有什么新鮮事?”
“答非所問”
講話不講清楚、不說明白。例如當孩子向父母訴說一些自己感到困惑的事情時,父母總是這樣回答:”和學習無關的事情,不要多想。”
愛翻“陳年老賬”
動不動就翻陳年老賬式的溝通,不僅于事無補,還讓孩子喪失信心。例如:”你為什么英語總是考不好?上次也是這個語法出錯!”
“口不擇言”
情緒不好時所做的溝通,往往表達的不是父母內心真實的感受,例如”笨蛋!””不聽話,就不要再回來!”這一類不當用詞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父母應該盡量避免。
所以,許多父母表面上似乎溝通過了,或者看上去每天都與孩子有溝通,實際上不但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還會產生負面影響,使孩子越來越叛逆或對抗父母。
父母的問題
造就孩子的更大問題
一個孩子身上的問題,就如一份”試題”,考驗著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和身體力行的家庭教育水平。這份考卷得分高低,恰恰體現出父母自身的優劣勢。
曾有教育工作者對某校一、二年級的50名不愛學習而且行動懶散的孩子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在12個家庭中,父母經常吵架、說臟話;
◆在7個家庭中,爸爸或媽媽只顧自己掙錢,對孩子基本不管不問;
◆在35個家庭中,爸爸或媽媽愛打麻將,玩撲克,對孩子敷衍了事;
◆在9個家庭中,孩子在父母前沒有申訴的權利。
下面這張表,能讓父母們清楚地從自己的身上找到孩子問題的根源:
孩子16種問題全部來自父母
孩子表現 | 家庭 |
自卑、懦弱 | 父母其中一人必是苛求之人
(干涉型家庭) |
喜歡暴力 | 有一個喜歡打罵的家長
(干涉型家庭) |
膽小害羞 | 管得過多,時常責怪,包辦代替
(干涉型家庭) |
不懂是非 | 必有一人專制、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干涉型家庭) |
小心眼 | 缺乏寬容的家庭環境
(干涉型家庭) |
不上進 | 對孩子要求過高或對自己要求過低
(干涉型或放任型家庭) |
懶惰 | 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干涉型或溺愛型家庭) |
喜歡埋怨 | 必有一個負面思維的家長
(干涉型或暴力型家庭) |
脾氣暴躁 | 必有一個家長脾氣不好,愛發火
(干涉型或暴力型家庭) |
自以為是 | 父母溺愛的必然結局
(溺愛型或放任型家庭) |
不會關心人 | 父母寵愛過度,不讓孩子表現
(溺愛型或放任型家庭) |
不快樂 | 父母不和或親子關系緊張
(干涉型或暴力型家庭) |
過于敏感、多疑 | 家庭不包容,缺乏溫暖
(干涉型或暴力型家庭) |
不喜歡學習 | 家長不愛學習或不認為學習重要
(干涉、暴力、放任家庭) |
冷酷、孤僻 | 必有放任不管或喜歡暴力的家長
(放任型、暴力型家庭) |
自私 | 必然有一個溺愛的父母
(溺愛型家庭) |
“孩子錯了,我就說”
已經過時了
練習親子溝通要從面對孩子犯錯開始做起。因為,這個場景最能考驗家長的耐心、包容心和說話技巧。我們尤其要改掉一種老掉牙的教育思維模式:”孩子錯了,我就說!”
那孩子的確犯錯了,我到底要怎么說呢?這里分享三個原則:
我不執念孩子立馬改正
一個不犯錯的孩子將一事無成,一個不讓孩子犯錯的家長只能生活在每天的怨氣里,不能自拔。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最好能告誡自己把批評的話,改為提醒的話;把訓斥的眼光,變成理解的目光;把心急火燎的態度,暫時放下。這里,我總結出大人對孩子犯錯后的一些反應,好幫助我們自省一下自己的溝通模式。
◆叫罵式批評,急著讓孩子立即改正;
◆耐心但重復地提醒,希望孩子聽進去,可以盡快改正;
◆為孩子提供自查的線索,引導他發現問題,并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消化和自我糾正;
◆講講自己犯錯的經歷、犯錯時的心情,以及后來自己怎么克服困難,怎么變得更好的;
◆不在同一個問題上糾纏,該放下時就放下,創造時機讓孩子體驗犯錯的結果。
后面4種方式方法可以混合起來使用。最重要的忠告就是:不要執念改正,不要以為批評越多,孩子改得就越快、越徹底。
我不東拉西扯地發泄情緒
如果孩子犯了重大的錯誤,需要立即改正的話,我們也要把談話和提示聚焦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能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并發泄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最普遍的“假溝通”場景是這樣的:
“跟你說了好多遍了,讓你收拾書包,你怎么就是不聽?”“你也太懶了吧!每天都要賴床,吃飯也慢,什么都得催!”“時間總是不夠,作業總是做不完,看你這學期考試怎么過關,以后怎么考大學?”
聽到這里,孩子會覺得:反正我這么多缺點,反正你覺得我是一個無用的人,那我還要花力氣改什么呢?還不如不改。
我把“不許……” 改成 “你可以……”
習慣“假溝通”的父母,經常情不自禁地把權威式的語言掛在嘴邊,無論說什么事都會以“不許……” 開頭。例如: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不許吃零食,不許說臟話,不許罵人,不許沒禮貌,不許不完成作業等等。
這些不許孩子做的事看起來都是來自家長對孩子的正確告誡,但是用錯了語氣和話語,很容易挑起孩子與家長對著干的情緒。孩子在心里默默地說:你說不許,我偏不聽。
家長只要稍稍換一種說法,就可以把“假溝通”變成“真心溝通”。例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可以先完成作業,然后再做想做的事…… “。“你可以”這三個字把主動權放到了孩子的手里,而我們的話語也只是提醒和建議。
一旦孩子感覺自己不是被強迫或脅迫,他就較容易去聆聽父母說的話,更主動去接受大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