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剛上一年級沒多久,回到家就網絡語、粗口、臟話頻頻爆出,每一次童童媽聽到都會訓斥童童,告訴她那些話不能說。可童童卻表現的一臉無辜,問媽媽:為什么?她班同學都那么說的。
這讓童童媽犯難,到底該怎么教育孩子不能說臟話,就算制止了童童在家說那些話,可到了學校,其他孩子再說,童童能克制住自己嗎?
童童媽說她就不明白,才幾歲的孩子,為什么就愛學說臟話、爆粗口呢?
其實童童媽也不必過于擔心,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喜歡說臟話的原因無非有兩點:
好玩
對于兩到六歲的孩子來說,正處于語言敏感期,他們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明白那些臟話的具體含義,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有趣。
模仿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電視、游戲、父母、爺爺奶奶、好朋友、陌生人等都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孩子每天接觸的人會有意無意的說臟話,那孩子是極有可能模仿的。
調查發現,小學生愛說臟話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有學生認為這是一種時髦。孩子年齡還小,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也意識不到說臟話、爆粗口會對他們的社會交往產生影響。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該不該管?又該如何正確的管教孩子,幫助孩子改掉說臟話的習慣呢?
這要分情況。
如果是年齡小一些的,三四歲的小孩,通常孩子是無意的說,沒有針對性,只是不明意思的單純模仿,或者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建議父母可以忽略。也就是說,在聽到孩子說臟話、爆粗口時,不給予任何回應。孩子看到父母沒有任何反應時,也就覺得不好玩,漸漸自己就不說了。
如果是稍大一些的孩子,他們已經能理解所說之話的意思了,而且有時候會在和同學的打鬧中說臟話回擊對方,那么父母就要及時制止并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父母應該先細心了解、分析孩子說臟話的原因及其心理動態,然后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措施。
具體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善:
孩子說臟話要當場糾正,并告訴孩子所講臟話的具體含義
如果生活中,孩子說了臟話,父母可以問問孩子,所說之話的意思,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意思,并明確指出那話是罵人的,這樣說是不對的,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家寶貝平時最有禮貌,從不說臟話,媽媽喜歡文明有禮貌的孩子。”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就拿文章開頭的童童來說,他主要是受了同學的影響,才跟著學的,孩子可能覺得必須要和大家一樣,才能被其他同學接納,才能融入到集體中。這時,父母就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告訴孩子:我們管不了別人的嘴,但可以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做隨風倒的稻草,其他同學說,自己就跟著說,要能明辨是非,哪些是好的榜樣,可以學;哪些是不好的,不能學,要有自己的是非觀。
教孩子使用文明禮貌用語
俗話說:“嘴巴好積福氣,嘴甜不要錢。”看似平常的禮貌用語,其實有著無可替代的魔力,是人際交往的最好法寶。平時我們要教會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與人交流。
與長輩說話前要加“您”。
不小心冒犯了別人,要說“對不起”。
讓別人幫忙,要說“請”和“謝謝”。
打擾到別人,要說“抱歉,打擾了”。
……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這些禮貌詞匯。瑪麗·蒙塔吉也說過:“禮貌無須花錢,卻為你贏得了一切”。禮貌可以降低我們的溝通成本。
教換位思考,告訴孩子說臟話、爆粗口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首先要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說臟話、爆粗口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對自己說臟話,是不是自己也會生氣,覺得別人不尊重自己,那么,也一樣,當我們對別人說時,也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所以,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父母做榜樣,給孩子一個無臟話的環境
在家庭環境中,往往是一個人最放松的時刻,有些父母不注意,尤其是很多父親,比較粗線條,隨口臟話、粗口就冒出來了,這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不可在孩子面前用臟話指責別人。在急躁、發脾氣時,也不能說臟話發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禁止孩子觀看不良的電視節目,當陪伴孩子看電視時,聽到有關臟話出口的詞語,要及時給孩子做指導,讓孩子知道哪些是不好的,不該學的。
培養孩子講文明禮貌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孩子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變得彬彬有禮。當發現孩子說臟話時,父母首先要明白,說臟話、爆粗口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壞孩子,而是要根據不通的情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切不可粗暴的大罵制止,也要特別注意,不要絕對的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