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是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我第一次聽說這個節(jié)日,感到很新鮮,想聊一聊。
女兒上初中開始,我再也沒有打過她。她成年后做錯了事,再生氣也不會動手。
前不久,她突然問我,媽,我上中學時很淘氣,翻墻逃課,你怎么能忍住不打我?
我回答,哪敢?。磕阈宰泳?,脾氣大,別說打你,罵你,就是多說兩句重話,你就要跟我決裂,鬧離家出走。萬一失控,我不就傻眼了?
女兒想了想,點點頭說,是啊,你挺難的。然后,十分認真地說,對不起,媽,讓你受累了!
我心頭一顫,眼眶都濕了,訥訥地說,我等你這句話,等了三十年了!
女兒激動地摟著我,說,我以后也不打我的孩子。
我們這一代父母,為了響應計劃生育的號召,一輩子只生一個孩子,沒有老人在身邊幫忙,邊工作邊帶孩子,沒有經(jīng)驗,像摸著石頭過河。孩子不聽話,或者做錯了事,生氣到極點,忍無可忍才動手打孩子。一是為了泄憤,二是為了讓孩子長記性,自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得心安理得。有的家長還會說,一打就靈,三天不打,上屋揭瓦。所以,很少有人會指責父母。
我記得很清楚,女兒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英語成績上不去,家庭作業(yè)沒完成。有一天晚上輔導她做功課時,我恨鐵不成鋼,氣急敗壞地扇她一耳光。不僅把她打哭了,連我自己也哭了。事后,我轉(zhuǎn)念一想,心疼了很久,覺得出手太狠,對孩子要求太嚴苛。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總希望將來比自己有出息,實現(xiàn)自己沒能實現(xiàn)的理想目標。
于是,我不斷調(diào)整心態(tài),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女兒寄校讀高中的時候,為了到現(xiàn)場觀看奧運火炬?zhèn)鬟f,糾集幾個同學翻墻逃課。班主任老師說她領頭曠課,勒令家長辦理退學手續(xù)。女兒跟同學說,我就算不削她,也會狠狠訓斥一通。結(jié)果,我既沒有削她,也沒有訓她,而是幫她分析這件事做得對不對,問題錯在哪里,然后帶她去學校,跟班主任老師認錯,交檢討書。最后,班主任老師收回自己的話,罰女兒寫一份觀看奧運火炬?zhèn)鬟f的作文。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不打孩子并不是說溺愛孩子,慣著孩子。我覺得孩子從小說謊,劣習屢教不改,坑害他人,及時發(fā)現(xiàn),教訓一下,也是有好處的。打完之后再講道理,幫助提高認識,糾正行為偏差,就沒打錯。我不贊成家長無原則地放大賞識教育的作用。
在父母眼里,孩子不管犯多大的錯,畢竟是孩子,一定要控制好情緒,注意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因事而論。西方人的觀念比較尊重個人,對孩子不提倡用懲戒手段,東西文化產(chǎn)生碰撞,各有所長。
我覺得,“國際不打孩子日”是一個溫馨的日子,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