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朋友都成家之后,發的朋友圈也從秀恩愛變成曬娃,在一波孩子被送幼兒園后,大家都有了新的煩惱:我家孩子開始說臟話了,怎么辦啊?
熬過哺乳期,熬過了2歲的“魔鬼”期,也順利地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最近好不容易維持了一個穩定的寫作業局面,最讓我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
昨天晚上兩個孩子像往常一樣在一起玩玩具,我收拾屋子,剛開始還挺和睦的,但是玩了一會就聽到他倆開始搶玩具。此時我女兒說了一句帶“親戚”的臟話,具體是啥我就不學了,大家估計也猜得到。
這也讓我意識到教育的困難才剛剛開始,有同樣煩惱的家長不只我一個,面對孩子們五花八的臟話,大人真的很頭疼。
孩子說:“媽媽你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啊?”
龍龍媽媽發了條朋友圈,讓人看得哭笑不得。原因就是在做飯時打雞蛋的聲音比較大,孩子聽著好奇。但又不知道她在干什么,就跑過去廚房看她,看著媽媽莫名其妙的動作,龍龍說了一句:媽媽你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啊?
這可把她氣壞了,打雞蛋的手僵在那里,差點就脫掉鞋子去打兒子的屁股,但這時卻被兒子一句話“教訓”了。原來孩子的臟話是在家里學會的。
孩子說:“你每天就是這么說爸爸的!”經過這次的事情,龍龍媽媽表示,有了孩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啊,孩子真的很喜歡模仿。
孩子為什么會說臟話
1. 好奇
他們或許并不知道臟話的含義,只是經常聽到別人說這些詞語,想試試如果說了會有什么后果。
2. 情緒的宣泄
不光是大人有情緒,孩子也有,當他們感到生氣,焦慮等時候也是需要發泄出來的,恰巧在他想要發泄的時候,聽到了臟話,他感覺這樣睡很“解氣”,所以才會說。
3. 引起父母的注意
想象一下平和時寶寶在跟我們說話時,我們的反應一般不是很大,但是在聽到他們說臟話的時候就會“跳起來”,孩子覺得說臟話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所以樂此不疲。說到底還是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
怎樣改掉孩子說臟話的毛病
當孩子說臟話的時候家長的反應很重要。嚴厲禁止并不是最合適的方式。
1. 先觀察孩子的情緒
有些臟話實在孩子很生氣的情況下說出來的,有些時候并沒有沒有什么事情,臟話卻脫口而出。
在沒有生氣的情況下說出的臟話多半是聽得多了,下意識的模仿出來,他們可能不懂臟話的意思,只覺得說起來很好玩。
2. “冷處理”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聽到孩子說臟話的反應嗎?“你說啥?”你再說一遍試試,你看看我打你不?越應激的反應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說在臟話”有意思“,所以出現越是批評,說臟話越厲害的現象。
“冷處理”就是不要立刻對孩子說出的臟話做出很明顯的反應,讓他知道這種話并不能引起人的注意,等到他情緒緩和后在跟她聊聊,并講清道理。
3. 給孩子良好的語言環境
孩子從父母那里學到的話要比在外面要多,很多家長平時會有不好的口頭禪,自己沒有注意。最開始孩子可能不在意大人都在說什么,但是長時間聽到后他們牙開始學著去說。
4. 用其他的表達方式替換臟話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感受,比如在玩具被搶的時候要說出“我很生氣”還有其他“我很開心”“我很煩躁”等等感受,表達憤怒的方式不一定是要說臟話。
5. 聊聊感受
問孩子如果有人對著自己說臟話會使什么感受,多數的答案肯定是生氣或者是傷心,那對于說臟話的人,大家也并不會有太好的印象,從側面告訴孩子說臟話的人會不受歡迎。
在孩子還沒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憤怒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是直接“動手”,在后來他們發現還有說臟話的方式可以表達自己,就變換了發泄方式。
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在改正孩子錯誤的同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