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得起床怎么辦(孩子早上懶惰不起床怎么辦)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春季開學的步伐已經進展了兩個星期有余,大部分的學生基本上已經融合了學期生活,但總有一些孩子起床太懶、總是在拖延時間,還記得本周五被隔壁家鄰居的一陣咆哮聲驚醒:“你的心都是石頭做的嗎?為了讓你早睡早起不知道跟你講了多少道理,你看看現在幾點了,馬上就要遲到了……”
孩子起床太懶、總是拖延時間怎么辦?實際上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家長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為什么會起床太懶故意拖延時間,只有了解實際情況之后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比如以下幾種原因有關:
1、孩子沒睡好,還處于迷糊狀態
孩子起床太懶或拖延最普遍的情況就是沒有睡好,當一個人沒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時,我們會發現孩子會很迷糊地一邊揉眼睛、一邊亂發脾氣,這也就是很多家長口中的“起床氣”,這類孩子發脾氣常常就是莫名其妙,他們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想咆哮就咆哮。
面對起床氣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內心不平衡想要發脾氣,實際上當孩子不舒服、家長也不舒服的時候,那接下來就是雙方激烈爭吵的開始了,而人在迷糊狀態下的精神也的確是異常難受,很多成年人面對突然被吵醒的迷糊勁都難以控制地大發脾氣、何況是孩子呢?
2、孩子犯懶了,希望父母幫穿衣
孩子起床太懶、不愿意動彈的時候,若孩子沒有揉眼、彈腿等無理取鬧的動作,我們就要分析孩子是不是故意犯懶了,比如孩子犯懶的時候會說“你幫我穿衣服”、“你給我刷牙洗臉”,甚至連出門的時候都要墨跡地非要父母幫忙穿鞋,若這種犯懶模式一旦形成了生活習慣,那么就孩子而言就會形成一種“有山靠山”的依賴性,甚至根本就意識到不到洗臉刷牙、上學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
而當孩子過度依賴家長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無形中產生“這是給爸爸媽媽做的”思想,所以很多家長在催促孩子做某某事情的時候孩子才會一臉不情愿,因為在孩子的觀念里他所做的事情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那種不是為了自己的事情而動手的態度,自然是跟打醬油一樣想努力就努力,不想努力就犯懶不愿意動彈了。
3、孩子耍賴了,希望父母多關懷
生活中還有一種起床太懶、總是拖延時間的小孩叫做耍賴,他們可能是缺乏心理安全感,或者學習上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而逃避上學,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通過“起不來床”去逃避引起注意,一般耍賴的小朋友會表現在“耍小聰明”上。
比如,孩子會突然很耍賴地說“我起不來床”、“沒睡好”等理由搪塞,這個時候孩子釋放的信息實際上就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懷,但往往在即將或已經遲到的檔口上,能心平氣靜地理解的家長不多,大多數都是噼里啪啦的一陣批評,之后的畫面就是家長越著急、孩子越耍賴,更沒有要上學的積極意識。
4、孩子不想學,處于厭學的階段
最后還一種不想起床的小朋友叫做“不想上學”,這類孩子通常已經有了厭學的心理、也正在厭學階段,他們不想起床的表現一般體現在“裝病”、或者起床有氣無力方面,但為了及時監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建議家長在孩子表示身體不適時第一時間帶孩子到醫院檢查,通過專業的人去解決專業的事,若孩子是“裝病”內心肯定是排斥也害怕去就醫的。
實際上不管是孩子沒睡好、犯懶、耍賴還是不想上學,在這四大原因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父母太著急,太勤快了”,因為著急上學又害怕遲到所以才幫孩子穿衣洗漱,讓孩子在衣來伸手的包辦下缺少對學習和遲到概念,也因為太著急遲到所以才會趕鴨子上架、急著把孩子送到學校,但是卻忽略了孩子需要被關懷的那一刻柔弱之心。
曾經,我就是這一個這樣的母親,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是像完成任務一樣把孩子送上學,每天早上起床幫著穿衣穿鞋、洗臉刷牙,后來在越幫越懶、越幫越不想起床之下,我拿出了“以懶治懶”的方法并告訴女兒:“不想洗臉就不洗、不想梳頭就不梳,直接穿上衣服和鞋就走吧”,在即將走向門口的時候她破天荒地自己跑到衛生間洗臉刷牙,并拿著梳子對我說“媽媽,幫我梳頭”。
實際上,我們的孩子并不懶、而是沒有表現的機會,如果我們在保證孩子早睡早起的情況下再放下執拗,也許孩子自己走著走著就知道錯誤并從中糾正了呢?就拿隨孩子洗漱、也不梳頭的心愿來說,實際上孩子本意是威脅+依賴,但如果家長真的照做什么也不管了,孩子又怎會讓自己以蓬頭散發的形象出門呢?
所以,“以懶治懶”的效果就在于激發孩子自我的動手能力,讓孩子明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之后,他們內心的自主意識才會發展得越來越穩重,包括孩子厭學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不想上學了,隨著孩子心愿讓他們體驗體驗“成年人的生活”,在有了對比下、相信孩子的態度都會發生改變,這比起和孩子爭理、抬杠要更有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