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地鐵,鄰座是一位媽媽帶著個小男孩,孩子大概三四歲,感覺他對坐地鐵新鮮又好奇,不停地動來動去,一會兒想站起來夠把手,一會兒又跪坐著趴看車窗外有什么,嘴里還不停地提問題,周圍人都被吵的不得安生。
過了一會兒,這個媽媽也感覺到了,所以不停地對孩子說,“聽話,聽話,再不聽話就不帶你坐地鐵了。”可是收效甚微。
媽媽自言自語地抱怨道,“這孩子,一出門就不懂規矩,這么不聽話,煩死了。”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似乎大人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一個“聽話”,讓你做才能做,不讓做的事情就老老實實地待著。
可是,我卻認為,只會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的父母,是不懂教育的無能家長。
坐地鐵的小男孩,之所以在車廂里那么吵鬧,看上去不聽話,其實這種“不聽話”是符合孩子特定成長階段特點的,錯的是媽媽的教育方式。
三四歲的孩子,正是對周圍環境好奇的年齡,尤其是這種很少經歷的新奇場景,會讓孩子覺得好奇、激動,所以他才會動來動去到處看,而且還會提各種問題,這是孩子在積極獲取新知識,滿足自己好奇心的過程,而媽媽卻企圖想用一句“聽話”來磨滅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真如媽媽所希望那樣,老老實實坐著,反而失去了長見識的機會。
其實,帶孩子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時,如果希望孩子安靜,父母可以這樣做———
1、提前給孩子講規矩
小孩子的興奮很容易被環境點燃,而且一旦興奮起來又很難快速安靜下來,所以與其在地鐵上為孩子不聽話而呵斥、嚇唬他,不如提前給孩子講規矩,告訴他可能會坐什么車,會遇到什么情況,應該怎樣做等等,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這樣也可以避免孩子過度興奮。
2、利用好奇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這可能需要家長儲備一些知識,才能應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或者根據孩子的興趣來講解一番,例如地鐵有沒有發動機,是怎么跑起來的,有沒有司機等。
也可以跟孩子聊聊我們到哪一站了,還有幾站才能到,總之我們要正確跟孩子交流,而不是自己看手機,還希望孩子乖乖坐著,那不現實。
有些時候,家長也要允許娃“不聽話”
孩子的很多行為,可能不符合我們家長心中期望的“聽話模式”,但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的認知有問題。
所以有些時候,大人要允許孩子“不聽話”,而不是簡單地用“聽話”來判斷孩子行為的對錯。例如下面這幾個場景:
場景1:孩子玩玩具,沒有按照說明書或者家長所認為的正確方式來玩時,不是不聽話,而是孩子自由探索的過程。
其實玩具怎么玩,并沒有一定之規,說明書也只是“僅供參考”。就像我兒子玩拼裝,從來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自己摸索完成。對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他創造性思考的過程,這也是激發想象力的過程。
場景2: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當孩子的年齡處在物權意識的建立期時,你想讓他分享玩具太難了,因為孩子覺得“這個是我的。”
即使她有一堆布娃娃或者小汽車,但是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以拿給別人的。所以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不聽話,你這么多小汽車,拿一個給別人怎么了?殊不知這是在挑戰孩子的物權意識。
場景3:媽媽在做飯,孩子湊上前來參與,怎么說都阻止不了這個搗蛋鬼,于是大人覺得他不聽話,總“搗亂”。
其實雖然大人總說廚房很危險,不讓孩子進去,但是在孩子眼里,鍋碗瓢都對他有極大的吸引力,所以靠講道理是不能禁止的,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他可以自由探索,不但有助于呵護孩子好奇心,還可以避免孩子形成對“不許”習慣性充耳不聞的情況。
最后,生活中應該允許孩子“不聽話”的場景還有很多,只有無能的父母才只會一味地讓孩子聽話,因為他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或者說也不愿意去想應該怎么做,只能用一句“聽話”來呵斥孩子,可是這樣的效果并不好。
所以,父母要學會說孩子能聽懂的話,也要認真聽孩子說話,更要能夠耐心地和孩子去溝通交流,這樣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很好帶,很“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