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典山水畫寄情寄思,創構的藝術意境儀態萬千,波瀾變化,蓬勃無盡,氣韻詩意,抒寫表達著我國古代面貌萬千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境界。
人心中的氣象萬千,波瀾動蕩,悲喜哀樂以一個固定的物象輪廓往往十之難以書其一二,而山川草木,云煙晦明,如千里江山一般,于胸中有丘壑,境界在筆下。山為意,水為境,是詩人畫家最好的表達境界。
要說中國古代山水畫,實在是一個宏大的課題。哪怕一個朝代,一歷年間,一個畫家,甚至一幅畫,就能道出萬萬千千的姿態。今天簡單舉例,以時間為順序,淺聊普及一下,宋元明清的古代山水畫通常有怎樣的意境和風格。
?1?
中國山水畫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前段時間故宮的青綠山水特展,典妹兒還在瞻仰《千里江山圖》的間隙去欣賞了同為國寶的這幅《游春圖》,它早于西方獨立的風景畫近千年,實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反映著我國古代的審美境界。
?2?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古典山水畫,表現的絕對不僅僅是自然的氣象萬千,表層的認識與感受往往是為了表達情境交融的意境。這一點與中國的古詩詞頗為一致。
古代的琴棋書畫不分家,而書與畫,是景與境、情與意不可分割的表達,抒發詩人畫家的情懷,引人遐想。
事實上,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北宋的時候,雖然也蘊藏表達著畫家本身的理想和感受,但通常更加注重對于客觀景物的描繪。以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例,這幅畫是范寬的代表作,更是中華繪畫史上的一件杰作。要去細評這幅畫,實在可以寫一篇畢業論文,我們在這里就來簡單說一下。
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山頭雜樹茂密,飛瀑直流而下。全幅作品體勢錯綜,雄偉壯闊。而當你再仔細找的時候,在山路上出現一支螞蟻一般的商旅隊伍,與周圍山川體量的對比令人實在嘆為觀止。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如此看來,這幅畫表達著磅礴的氣勢,而注重的更是于景物的刻畫,以堅勁有力的筆法和濃墨皴擦,真實地描繪了北伐大山大水的雄偉之美。
3
而到了南宋,山水畫比起景物的客觀刻畫,往往更注重表現作品的意境。例如《深堂琴趣圖》,生動地顯示了一種審美上的追求。
這幅畫作者不詳,現存于故宮博物院,雖是不盈尺幅的小紈扇面畫,卻能妙寫建筑和琴聲,境界布局著實非凡。
畫面上留有大片的空白,虛實相映。霧氣迷蒙、琴聲繚繞的詩境賦予作為繪畫主體的建筑含蓄而富于想象的空間依托,使之具有了詩一般和諧渾融的意境。
4
到了元代,畫家往往更加強調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個性風格的呈現。
舉個例子,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枯而見潤的簡練筆墨,營造了湖光山色荒寒寂空的意境。
近處秋樹蕭瑟,遠處山巒綿延,中間水面空闊清冷。黃公望在其上詩云:“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作為象征,稱為六君子。這個簡練而清淡的畫面,反映出了元代文人落寞失意的孤獨心態,同事也是一種清淡質樸的審美理想。元代山水畫中不乏這種簡淡尚意的藝術境界。
5
明清時代的山水畫主要繼承了元代的畫風,多偏于筆墨風格的繼承,于精神層次的表達相較于前朝多少缺乏一點革新的意識。明代的唐寅、文征明、董其昌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畫家。而石濤、髡殘、弘時等也都很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