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有感而發寫下了這段話:
叛逆期的孩子教養問題當中最難搞定的——
不是孩子玩游戲、厭學、學習沒有內驅力,而是努力學習正面管教、高效能溝通、制定有效規則等方法,變成了父母們生命狀態中虛妄、自欺的遮羞布。
正是父母們“努力”學習各種“正向教育”方法,才反映出他們在孩子教養問題上的“內卷”與“無知”!
你肯定會有疑問,父母這樣做會有什么不良后果嗎?難道父母的做法不對嗎?
▊正向教育的尷尬
提到正向教育,我們馬上能聯想到更開闊、更全面的教育觀點及看待孩子教養問題的方式,這也是專家一直推崇的“正向力量”的教育方式。
既然正向教育是正確的選擇,市面上也經常舉辦各種“正面管教”、“高效能溝通”的課程與講座,為何學校不使用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呢?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困惑,父母們已經學習并使用了正向教育了,為何孩子依舊叛逆并未朝著正向改變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父母們并沒有直面自己的問題所在,他們只想讓孩子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孩子開始叛逆后,父母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犯錯,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失敗,更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
父母們表現出的“不知道如何應對”,意味著他們在正向思考模式上非常匱乏,所以一邊為過往的負向教養方式自責內疚,一邊尋求幫助如何做才是正向教養方式。
在這個改變過程中,父母們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
孩子原本就是朝氣蓬勃的,向上向陽生長的。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孩子會主動去探索獲得人生幸福的途徑。
可是,父母卻從未相信孩子能自己做到,反而會認為管教孩子才是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孩子未來幸福的基礎。
于是,正向教育在他們眼里就會變成一種手段,變成一種工具或策略,而非是一種真心的相信。
這里,我其實想說的是,養育孩子是目的,不是手段,這個目的是——
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為一個具備完整獨立人格的社會人。
父母能夠和孩子一起生活、共同成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奢侈的事情。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我們首先思考的問題應該是:
-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
- 這個對待方式是管教,還是觀察?是陪伴,還是支持,或是守望?
- 哪一種對待方式最符合自己家庭關系的實際情況?
如果要想弄明白、搞清楚,就必須從三個方式檢視自己:
覺察自己對孩子問題的感覺;
誠實面對自己對孩子這個人的感覺;
審視自己對孩子問題的主觀想法是否為客觀事實;
但是,99%的父母們不會依照上面的建議來做,因為他們自己也是成長于原生家庭的負向教養環境。
所以,各種負面的想法、脫口而出的指責、毫無情感連接的說教、頭腦運轉的思維,心底壓抑忽略的情緒等等,早已匯聚成為強大的慣性。
比如,我每天接觸不少尋求幫助的父母,就是被這樣的負面慣性所困擾。
“我該如何(朝著父母認為好的方向)引導孩子呢?”
“要是我放手了,不管不問孩子,孩子未來肯定會變得很慘,該怎么辦?”
“如何幫助孩子,才可以讓孩子能夠自律?我不想看見他總是沉迷游戲!”
我也是為人父母,非常理解父母們焦慮不安的心情,小至飲食,大至環境,無不擔心。
讓父母們感到不安的不僅是飲食健康、考試成績、學習主動性、品格培養、生活習慣養成等,還有各種正向教育的方法,可謂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面上諸如此類的書籍、課程、直播可謂是鋪天蓋地。面對如此繁多的資訊,越是想認真學習的父母們,越會倍感壓力與不安。
那么,請你思考一下:
如果,你每天懷著“如何讓孩子快速改變”或者“必須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此類想法去面對孩子,你這個人的生命狀態會是怎樣的?
結果不言而喻,你的身心會疲憊不堪,更別說從養育孩子當中體會到幸福感。
此時,你也許會像當年的父母輩一樣感嘆:“養育孩子實在太辛苦了,還要把他管教好,真的太費心神了!”
這樣的生命狀態,即使認真學習了正向教育方法,你也無法依照正向脈絡循序漸進,你會執著于某個單一事件的不如人意。
一旦孩子所做不如預期,你便執著于眼前的失敗,又陷入痛苦當中,重新縮回舊慣性當中,卻依舊想找另一種方法解決孩子問題。
周而復始,孩子在心里再也不會相信自己的父母,哪怕你正向回饋孩子,他也會顯現出抗拒的言行。
所以,這就是正向教育的尷尬之處,尷尬不是指正向教育本身,而是急于求成、心浮氣躁的父母。
▊越努力越失望
如此一來,養育孩子將會變成一件需要長久忍耐的事情,變成一個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通過長期的親子教練指導,我發現很多父母只關注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不會留意當下的親子關系與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
在他們看來,這個“結果”就是養育孩子的全部意義,而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管教”行為,則讓他們覺得每天都在辛苦、忍耐地搏斗著。
與此相反,那些沒有選擇“管教”孩子的父母們,則日子過得輕松自如許多。他們只是期待著“孩子什么時候成長到下一個階段”。
因為,他們每天都會發現各種生活樂趣,而不是煩惱不安。不僅如此,在期待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出更好的心態。
當孩子面臨各種問題時,比如,考試失利、失戀、被老師批評等等,這類父母們通常會想:“孩子一定會比自己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傾聽但不需要給建議。”
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這些想法,一點一點地培養出自己的堅強與自信。
回過頭,我們再看看那些努力學習的父母們,每天盯著孩子一言一行,總想用“最好的方法”管教孩子,結果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他們越來越失望。
你肯定會很納悶,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些“努力學習”、“認真負責”的父母們,內心從未有過安定感,尤其是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面。
反過來說,他們之所以會選擇“努力學習”、“認真負責”,真正想要的不是解決孩子的叛逆問題,而是讓孩子變成聽話懂事后帶給自己的安心自在。
真正想要解決問題的父母,一定會首先弄清楚問題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父母是否適宜介入 孩子的問題?孩子自我負責后如果失敗了,如何幫他恢復自信?
所以,父母們努力學習正向教育,意味著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存在價值”,總自認為——
不努力、不認真、不負責就不配為人父母,就不值得別人尊重,就不能擁有幸福!
我曾經問過很多同齡人同樣的一個問題 :
“當你投資失敗或失業了,暫時無法給家庭提供收入,心情也會很糟糕,你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否有價值?用月收入來衡量,又是多少呢?”
絕大部分的人回答是0元,也就是沒有價值,極少數人回答有價值,卻給了自己很低的數值。
的確如此,不認同自我存在價值的人,是很難做到安心自在的,所以他們就會通過各種外在方式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認真負責管教孩子,努力學習正向教育,這兩件事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
只要做有用的事,努力就能得到成果;盡量討人歡心,為別人竭盡全力;如果什么也沒有做到,就不認同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樣的慣性思維源自我們的父母輩們從小教導:
- “不認真學習,就考不上好大學”
- “不發奮讀書,就會被人瞧不起”
- “不努力工作,就過不上好日子”
我們如此緊張、擔憂孩子的叛逆,表面上是我們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害怕任由孩子叛逆會毀了未來的幸福生活。
其實,背后的真相是孩子叛逆反映出家庭關系中真正的問題,只是你不愿、不敢、不想直面這些跟自己緊密相關的黑暗面。
一旦直面這些黑暗面,你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價值,越來越不認可自己。如果想要自己能夠安心自在一些,你只好努力、再努力,更加努力。
可惜不認可自己的存在價值就無法獲得安心自在,即使更加努力了但還是沒有效果。而因為沒有效果,更加不認可自己的存在價值…
如此這般的反復循環,越努力越失望,始終逃不出“雖然努力學習、管教依舊失敗”的怪圈。
▊最后的話
我經常跟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說:“不要那么努力,也無需那么認真,輕松愉悅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同理,輕松養育孩子、選擇溫柔陪伴而不是用力管教,就是普通人最容易做到的,最好的教養方式。
我持續寫叛逆期孩子教養文章的目的,也是想讓那些因孩子叛逆問題而煩惱的父母知道,輕松、溫柔地對待孩子也是一種很好的教養方式。
我強烈希望你能了解到“原來還有這樣的親子互動”,從而減少養育過程中的急躁不安。
對孩子來說,父母無法做到“安心自在”其實會使他們很痛苦。相反,父母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態則可以讓孩子安心。
孩子怎樣才能有安心的感覺?如何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孩子相處?比如:
- “爸爸媽媽很喜歡現在的我”
- “只要我在爸爸媽媽身邊,他們就會覺得很幸福!”
- “我雖然讀書成績不好,老師也不重視,但爸爸媽媽依舊對我很好”
你只要不斷地培養孩子的這種感受,就像是在給孩子未來的幸福人生“儲蓄”一樣。
這種“儲蓄”會培養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保持樂觀態度——“即使已經精疲力竭,也總會有辦法解決”。
它會成為孩子人生中面臨危機時支撐他們渡過難關的法寶。
相比于好成績、高學歷,這才是更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