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母跟大多數家長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娃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然而,兒時的小林并不算是家長眼中的好孩子。
4歲時,小林看到動畫片《圍棋少年》時,萌生出了下棋的心愿,就跟爸爸說道:
“爸爸,我不喜歡彈鋼琴,我想學下圍棋!”
“下圍棋干嘛?給我去彈鋼琴,這好歹算個特長,將來文藝節目你可以上臺表演,圍棋咋表演?”
“我就要學下圍棋!”小林不放棄地頂嘴道,而等待他的是一記大耳光。
“還不聽話?還想挨揍?”
看到爸爸兇狠的面孔,小林只好作罷。
15歲時,某個星期六,小林來到媽媽面前,小心翼翼地問道:
“媽媽,明天我同桌過生日,我想去他家慶生。”
“慶生?馬上就要中考了知道不?就知道玩!給我回去復習!”
“媽媽,我求你了,那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不去的話,就太不給他面子了。”
媽媽聞言,抄起地上的掃把舉起來恐嚇道:
“還敢頂嘴?一會讓你爸過來收拾你。”
小林聞言,只好再次作罷。
小林17歲時,拿著文理分科意向表問向爸爸:
“爸,我想學習文科可以嗎?”
“男孩子學什么文科,沒聽過一句話嗎?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
這一次,小林沒有再頂嘴,而是失望地轉過身,把自己藏進陰影里。
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都不喜歡會頂嘴的孩子,他們也認為喜歡頂嘴的孩子往往沒出息。
畢竟,會頂嘴的娃和淘氣的娃區別也不大。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會頂嘴的娃一無是處?德國心理學家:這種孩子更具潛質
德國心理學家曾說過,能夠同長輩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更具備潛質。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研究人員也做過相關實驗,他們得出研究結論:經常跟父母頂嘴的小孩,比溫順聽話的乖小孩,更不容易出現嗑藥、未成年嗜酒等不良行為。
靈魂拷問!會頂嘴的孩子更具備哪些潛質?
1.會頂嘴的孩子更勇敢
這一點,兜媽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認同!孩子敢于冒著挨罵、挨打的風險頂嘴,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一般而言,這樣的孩子不懼權威、敢于擔當,只要他們認可自己的想法,就算真理站在多數人手中,他們也會努力搶回來!
2.會頂嘴的孩子更獨立
孩子為什么喜歡頂嘴?這說明他們跟家長的觀點不同,就像小林,他兒時喜歡下圍棋,但爸爸卻逼迫他彈鋼琴。
小林的想法并沒有錯,這是他獨立思考得出的結果,這是孩子思想成熟的表現!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愛頂嘴的孩子,有80%長大以后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之,只有24%長大以后能夠遵循自我想法做事。
3.會頂嘴的孩子能保護自己
有些時候,你的父母是你的父母;但有些時候,你的父母可能不是你的“父母”。
我們看到過許多親媽、親爸毆打孩子致殘的案例,造成這種悲劇的結果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之一就是孩子過于聽話。
當孩子能夠適當地頂嘴時,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至少他可以分辨是非,捍衛自己的立場、身體和精神。
4.會頂嘴的孩子“三力”更強
“三力”,分別指創新力、口語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孩子能夠頂嘴,也是思維靈活的一種表現。打個比方,抗日電視連續劇《亮劍》中,李云龍就是家長眼中的“刺頭”,總喜歡頂嘴!
可是,李云龍的肚子里卻總有花花腸子,打仗總是不拘一格,搞出好點子,這說明會頂嘴的孩子可能更具備創造性思維,發散性強!
孩子會頂嘴,就懂得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家長聽懂了,就說明孩子口語表達能力不會差。
否則,孩子車轱轆話說了一車又一車,家長愣是沒聽懂,有啥用?
最后,會頂嘴的孩子往往心胸寬廣,有容乃大。他們會堅持自己的意見,也會理解、尊重對方的意見,所以這種孩子人際交往關系良好,社交能力較強。
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過: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所以,會頂嘴的孩子不是乖孩子,但也絕對不是壞孩子,更不是沒出息的孩子。
小貼士
當然,這里的頂嘴特指孩子合理的頂嘴。
如果孩子每天都頂嘴、對長輩無時無刻都頂嘴、頂嘴的理由也站不穩腳,那就是亂頂嘴。
家長要學會辯證地分析孩子的頂嘴,不要一味地打壓哦!
二.聽話的孩子更有出息?答案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
大部分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覺得不用操心,只要按照他們安排的未來生活,多半不愁吃穿。
臺灣著名教育家李崇建老師講述過一件真實案例:
一個小孩,她的媽媽問她:“娃,你今天中午想吃什么?”
孩子:“不知道,隨便。”
媽媽:“不要不知道,你說了媽媽就帶你去吃,什么都可以吃。”
孩子非常高興,認真問道:“真的什么都可以嗎?”
媽媽:“都可以,你說吧!”
于是,孩子就拿著她的手對著嘴巴一直沉吟:“嗯……嗯……”
孩子就這樣一直想著,最終也沒想到答案。
當孩子總是聽家長的話時,他就會慢慢地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正如李崇建老師所言:“一個孩子如果常常被人家規定著要這樣要那樣,有一天你給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所以,孩子聽話并不一定就是有出息,壞處也是有不少的。
曾經有一部教育短片叫《馴兔記》,故事講述了皮皮魯活潑、好動、愛頂嘴,最終在老師、同學、家長的洗腦下,變成“好孩子”的故事。
在老師和中國式父母的眼里,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些孩子都會變成兔子。
而皮皮魯就是沒有變成兔子的“異類”,不受人待見。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過:“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否則,這些孩子對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想法,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解決困難能力弱,只會“隨大流”。
這樣的孩子會有出息嗎?不一定,或者一定不吧。
孩子可以聽話,但不能盲目聽話,否則就會成為父母的人偶,沒有思考能力。
靈魂拷問——人這一輩子為什么要生兒育女?
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生命延續?這些都是標準答案,但是最完美的答案是——想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想讓孩子走跟我們不同的道路,想讓孩子看到我們不曾見過的美好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出建議,但是部分選擇權也要留給孩子,這才有助于孩子成長啊!
三.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沒有思想的孩子就猶如家貓,放出去就會餓死。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著作《不管教的勇氣》中提過,“父母要發現孩子的真面目,因為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氣,他們遲早會離開父母而獨立。”
孩子只會聽話,就是沒有主見,到最后就是缺少一個環節:獨立思考。
所以,中國式父母,收手吧!別再只想著讓孩子聽話,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吧!
1.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兒期的想象力、創造力最豐富,隨著時間推進會相對減弱,這也是小學生想象力天馬行空的原因。
家長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只會覺得他們想法奇怪,而是要鼓勵孩子繼續如此思考!
譬如,孩子做數學題,可能這道題有多種解決方法,有些孩子就喜歡用最常規的一種,有些孩子卻喜歡挖掘不同的解題思路,相比較前者,后者孩子更具備想象力!如果他們真的找到了不同的解題方法,那就說明創造力也很強!
2.幫助孩子抒發觀點——讓孩子敢說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家長就要拋出問題,引起孩子思考總結。
可是,家長提問題也是有技巧的,你不能用封閉式提問方法,譬如“你今天吃了嗎?”“你看的什么電視節目?”
而要用開放式提問,譬如“你今天吃的什么?”“你為什么喜歡看這個電視節目?”來代替。
這樣孩子不會簡單地回答“是”或“否”,而是思考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有助于孩子思考。
3.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具有能量——讓孩子敢做
《倚天屠龍記》中,趙敏曾向張無忌提出3個要求,張無忌回道:
“只要不違背俠義之道,那么不論多大的難題,我也當竭力以赴。”
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結論,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情不危險、不會影響別人、不太“毀三觀”,那就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有能量,就會越來越敢做。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
中國式家長的問題就是干預孩子太多,總是讓孩子按照自己定好的未來前進,很少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要知道,會頂嘴的孩子不一定沒出息,聽話的孩子卻往往沒出息,家長要學會引導和呵護孩子,而不是讓孩子走自己走過的人生。
所以,中國式父母,請停止用“聽話”毀掉下一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