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壞毛病千奇百怪,拖延癥對父母的殺傷力絕對名列前茅,不肯起床、不肯刷牙洗澡、不肯睡覺、再看一集……
本來十分鐘就能做完的事情,拖拖拉拉得弄到2個小時以后,中間的時間都是父母在催,無時無刻的催促關注孩子、孩子一動不動父母產生的無力感、眼看時間流逝孩子還是穩如泰山,煩躁一起襲來,忍不住對著孩子一頓狂吼…..
你的情緒消耗極大,身心俱疲,孩子驚恐萬分,又驚又怕的趕緊行動起來,看著孩子驚懼的樣子,你的挫敗感油然而生——為什么這么一件小事非要搞成這樣呢!為什么非逼著我吼你呢!
心好累…
孩子為什么有事不肯干,非要拖到父母發火呢?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1、孩子缺乏對時間的感知,沒有時間觀念。
我兒子三歲的時候學會了“等一下”這句話,他說要出去玩,我媽正在洗碗,于是回應他,等一下!然后半個小時過去了.;
兒子說讓我陪他玩積木,我正在回復同事的微信,我說等一下,十分鐘后,我們玩了起來;
兒子讓舅舅帶他去買冰激凌,舅舅在忙著刷小視頻,說等一下,一個小時過去了……
兒子在根本就不知道“等一下”是多長時間的情況下,學會了這個詞的后果就是,當我叫孩子趕緊刷牙洗臉時,校車要來了,孩子說等一下,然后校車走了……
如果要父母們回想,孩子的拖延癥是什么時候形成的?相信很多父母都答不上來,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樣,這一刻和下一刻又有什么不同?孩子肯定是知道的,但是細化到具體的時間段,孩子缺乏對具體時間的感知,他就迷茫了,先別著急怪孩子,父母先反思一下:你們有具體教過孩子感受五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都是什么概念嗎?
你沒有。
所以這其實也體現了知識的公平性——你沒教,孩子就不知道。
2、孩子混淆了事情的責任人。
讀書會創始人樊登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犧牲者旁邊必然有一個依賴者,不是依賴者造就了犧牲者,而是犧牲者造就了依賴者。也就是說,在孩子拖延這件事上,父母不去解決根本問題“建立孩子對時間的感知”,而是老是催他,不但不會讓孩子有時間觀念,反而會產生新的問題——孩子會覺得父母才是這件事兒的責任人,不是我。
催我是你的工作,愛不愛干看我的心情!
孩子還在拖延,父母又急又煩,父母怒了,這一過程中又夾雜著情緒難以控制,導致對孩子不尊重,造成事情越來越復雜。
如何解決孩子拖延的毛病呢?
1、首先要做的事,借助工具建立孩子對時間的感知。
如何建立孩子對時間的感知?我見到的家長各出奇招,有教三歲孩子認識鐘表的,有讓孩子以動畫片為標準感知時間的:一集動畫片就是15分鐘,讓孩子等兩個“動畫片”的時間,問題是認識鐘表太抽象,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和等待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些方式自然效果不好。
我見過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育兒專家黃靜潔在其書《父母的格局》中提的“沙漏法”——買各色不同規格的沙漏,15分鐘的、30分鐘的、1個小時的,讓孩子在沙漏中體會到時間的流逝。
比如,我兒子經常寫作業不好好寫,說好了寫半個小時,他卻總敷衍著寫寫就要玩,看了黃靜潔的書以后,我馬上在網上選來選去挑了一套水果造型的沙漏,各種規格的沙漏,做成了西瓜、檸檬、奇異果的造型,又漂亮又別致,能當擺件,而且還是防摔材質。
買了沙漏以后,兒子再寫作業的時候我拿出一個半小時的沙漏來,當他寫得沒有耐心時,看著大半的沙漏還沒漏下來,只能定定心,認真地繼續寫……
沙漏不但在寫作業時很有用,孩子玩嗨了不肯洗澡睡覺時,以前我老催他,不知吼了多少次,他卻視為耳旁風,現在把一個15分鐘的沙漏一擺:漏完自己主動去洗,別讓我催。
我覺得沙漏最好之處在于,通過看得見的具體事物讓孩子正確認識到時間的流逝,去感知時間,才能慢慢建立起對時間的感覺,形成對時間的具體概念,從而有守時的觀念,進而去珍惜時間。
2、幫助孩子建立自己才是責任人的概念。
黃靜潔還說過,一定要讓孩子在上學前把時間觀念建立起來,否則后患無窮。這些后患其中就包括,孩子沒有時間概念時父母催促導致的孩子覺得父母才是事情的責任人這個問題。
但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形成,建立孩子時間觀念這事可以交給沙漏,那孩子已經有父母才是事情的主體這種感覺,怎么才能給孩子糾正過來呢?
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體會一下事情不做的后果。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家長可以提醒他,你要寫作業了,或者說給他三次機會,提醒他三次,如果他還是不寫,擊掌也不必再催了,讓孩子在第二天接受老師的批評。讓孩子感受到我不寫作業,老師批評我這一因果關系,他自然就覺得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了。如果父母實在擔心,可以給老師打電話說明一下情況,相信老師也很愿意配合。
幫助孩子建立自己才是責任人這個問題上,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不做帶來的后果,父母需要明確的是,讓孩子知道后果不是目的,讓孩子改正依賴父母才是目的,所以,當孩子知道后果后,父母要幫助孩子,做好共情、安撫和引導工作,慢慢的讓孩子明白他才是事情的責任人。
3、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能支配時間的。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不愿意有時間觀念。也就是說,孩子有,但他不愿意遵守時間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是因為有些父母把孩子的時間全“壓榨”了。
我同事的孩子米豆,今年小學四年級,同事給米豆報了各種培訓班,米豆每天晚上的安排是,寫完作業,寫完作業后同事趕緊催著米豆練鋼琴,鋼琴練完了同事再塞給米豆一本奧數題,孩子好不容易寫完奧數,她又讓孩子練半個小時字——孩子很絕望,她不知道她抓緊時間寫作業、練鋼琴、寫奧數、練字以后還有什么,她覺得時間根本不是自己的,完全沒有對時間的掌控感——干脆慢慢來好了!
既然讓孩子珍惜時間,至少讓孩子看到希望,去努力和時間賽跑,在孩子時間觀念這件事上,父母應該學會獎勵孩子,省出來的時間,是孩子自己的,他可以自由支配,以此作為孩子“追趕”上時間的獎勵,這樣孩子才會有動力去節省時間。
結語:
孩子愛拖延是很多父母都頭疼的事情,其中還夾雜諸如尊重理解和責任主體等問題,解決起來需要技巧,考驗著家長們的智慧,有些家長寧愿在錯誤中痛苦,也不愿尋找方法把孩子的拖延癥糾正過來。
其實孩子的拖延癥解決起來很簡單,買一組不到幾十塊錢的沙漏,學會放權,孩子自然就有了對時間和事情的掌控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