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吼過你的孩子么?你有沒有發現,你越吼孩子越不聽話。
剛開始,孩子可能只是不回應,不說話,假裝沒有聽到,但是當你開始提高嗓門,大聲吼孩子之后,孩子就會變得格外的暴躁。
你用100分貝的聲音去吼孩子,孩子就會用120分貝的聲音來回敬你,媽媽越吼越生氣,孩子越聽越委屈,最后媽媽無力招架,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打一頓,暫時的解決問題。
實際上通過我跟我們家小奶油斗智斗勇這么多年,包括大家給我發來的問題和反饋,都不難看出來,之所以,會出現孩子越吼越不聽話的問題,幾乎有95%以上都出在了溝通上。
沒有哪個孩子愿意跟家長對著干的,畢竟孩子跟父母之間力量懸殊很大,孩子硬扛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父母跟孩子的溝通沒有到位,中間出現了誤差,才會導致吼兩聲,打一頓的情況出現。
換句話說,面對同樣的一個問題,如果父母換個方式來跟孩子溝通,那效果會大不一樣。
今天奶油媽媽就教給大家4招帶娃寶典,讓你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這個方法我已經分享給了上千位寶媽,每個用過的寶媽,都感覺帶娃越來越省心了。
第一招:只說客觀事實,不說猜想和感受
我小時候,吃飯經常掉筷子,每次筷子掉在地上之后,父母都會吼我:每次吃飯都掉,你都多大了,這么點小事要說你多少遍,真是氣死我了?
聽到這樣的話,你會心甘情愿把筷子撿起來,并且意識到自己在哪個地方沒做好么?
肯定不會。
因為這樣的表達方式里沒有一句是在說事實,說的都是猜想和感受,父母覺得我不小心,不認真,甚至是故意的,我這樣的行為讓我父母覺得很生氣。
這樣的場景和對話,在成年人的世界也同樣存在:
你忙了一天,下班回家就趕緊買菜做飯,但是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切到了手,做飯的時候又想到今天早上遲到被老板批評的事,一不小心鹽放多了,老公吃飯的時候發現菜咸了,開始數落:你是怎么回事,每次炒菜都放這么多鹽,連個飯都做不好,真不知道你還能干點什么?
這個時候你是什么感受?
是不是想跟老公大吵一架,然后痛哭一場,沒錯,這就是不說事實,只說自己的猜想和感受的溝通方式造成的后果。
那我們換一種說法。
孩子把筷子弄掉地上,媽媽說出自己看到的事實:寶貝,媽媽看到你的筷子掉在地上了。
這個時候孩子通常的表現都是,趕快把筷子撿起來,并且自我檢討說:是的,媽媽,我太不小心了,下次一定注意。
老公發現菜咸了說:老婆,今天晚上的菜有點咸了。這個時候你會不會把今天遇到的事情心平氣和地跟老公來聊一聊呢?
這就是只說事實不說猜想和感受,帶來的神奇的溝通效果。
第二招:學會引導式提問,不包辦,不代勞
孩子穿著鞋子踩在了沙發上,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沙發是用來坐的,不是用來踩的,你這鞋底上占了多少的細菌呀,你穿著鞋踩踩沙發,在用手摸摸沙發,那細菌不都跑到你的嘴巴里,吃進肚子里了么?
然后一邊說,一邊開始抓著孩子的腳,強行把孩子的鞋脫掉。
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是,孩子下一次依然我行我素,繼續穿著鞋踩在沙發上。
出現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我一般會這樣跟孩子說。
先描述看到的事實,哎呀,我看到有個小家伙穿著鞋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
然后用引導式提問,咱們能不能穿著臟兮兮的鞋踩在沙發上呢?
最后再來個提示:那該怎么辦呢?
你看,簡單的三句話,就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的有問題,并且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孩子知道該怎么做。
第三招:說重點,不羅嗦
很多孩子都喜歡把玩過的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這個問題也是讓很多家長都感覺非常頭疼的問題,看到自己好不容易收拾好的客廳,被孩子橫七豎八躺著的玩具給占據了,心里那個氣呀,總是會忍不住的說落一頓。
每次都是這樣,玩過的玩具從來不收拾,同樣的話需要媽媽給你重復多少遍,我最后再給你強調一遍,如果下次我還發現你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那我就把你所有的玩具都給你丟掉。
這個時候一會發現,你長篇大論說了一大通,孩子要么是該玩玩自己的,要么就是一臉懵,不知所措地看著你。
為什么孩子聽你說完一大串之后無動于衷呢?
因為孩子太小,他沒有辦法捕捉到你訴說的這些背后的意思,也沒有辦法從這么多信息中提煉出來你想表達的關鍵信息。
那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跟孩子說重點,不要羅嗦,提醒孩子:寶貝,你的玩具哦。
如果孩子依然無動于衷,那就要接著進行下一步。
第四招:給出解決建議,并做親身示范
所有屢教不改的孩子,只是因為犯錯之后不知道該怎么辦。
當你提示了孩子你的玩具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意識到自己的玩具現在扔得亂七八糟,確實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但是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辦,不懂得怎么去收拾玩具。
不要覺得這么簡單的事情孩子怎么可能不會,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你教過的孩子才會,你不教,孩子真的不會。
所以這個時候怎么做呢?給出解決建議,然后親身示范。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玩過的玩具要放回玩具架上哦。你可以像媽媽這樣,把你的玩具一個一個送回家。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不再無動于衷,不再對你抵觸,而是會學著你的樣子,蹲下身來,跟你一起收拾玩具。
這就是改變了溝通方式之后,帶來的神奇效果,我知道這對于很多家長來說,要改變自己幾十年來固定的說話方式,確實會有一點難度,因為很多人都在童年遭受過各種心理創傷,現在仍在將這種不幸無意識的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們才更應該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不足,為的就是不讓我們的孩子將來承受跟我們一樣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
育兒先育己,想要讓孩子成長為更理性,更優秀的人,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家長自己。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學著跟孩子好好說話,掌握方法,堅持下去,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優秀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