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少不了有過這樣的困惑:孩子不聽話,簡單一件小事翻來覆去說沒用,說得多了,自己還會忍不住發脾氣……
也許家長為孩子著想的初衷或許沒錯,但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有的時候,方向對了,不代表方法就對了。今天的文章,就和各位家長分享一些更好的溝通方式。
孩子太小聽不明白
在日常交流中,有些家長會給孩子詳細解釋某個任務背后的深層原因,希望說過之后自己的孩子就能領悟,卻很容易忽略他們未發育完全的大腦和成年人不一樣,接受不了過多的信息。
特別對于年齡更小一點的孩子,家長話語中的信息量可能太多了,他們看似不聽,實際上是不理解成年人嘴中蹦出的一長串字符。
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2-7歲的兒童逐漸擁有了在頭腦中構建世界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能進行可逆運算,也無法設想他人所處的情境,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觀察和理解世界。
也就是說,父母使用非常詳細的口吻對某事進行冗長地解釋,只會淡化重點,讓孩子們在一團迷霧中徘徊、抓不住關鍵,不如直接給出關鍵點。
例如小孩子沒有跟家長講,自己跑出去玩,家長發現之后著急上火,找了半天才找到。這類的事件發生后,父母與其和孩子長篇大論外面有多危險,不如直接告訴TA出去玩之前,要讓家長知道。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
與上述的情況不同,有些家長則會反饋,孩子小時候還很乖巧,隨著一天天長大,反而翅膀硬了?
皮亞杰曾總結過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特點,5-8歲的孩子經歷的叫作他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對外在權威表現出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他們認為服從、聽話就是好孩子,否則就是錯的,是壞孩子。
而八歲以后的階段,隨著心智發展,兒童不會再把規則看成是不可撼動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他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包括父母)之間是平等的,規則也不該是父母的單方面要求,會開始追求公正的、人們互惠的平等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看似父母的權威開始下降,但實際上代表著孩子的心智一點點開始成熟,在不斷調整和適應自己和周邊社會的關系。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孩子可能不聽話的原因。那么作為家長,可以嘗試哪些有效的策略進行引導呢?
考慮時機
許多父母都是這樣,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就會立即想和孩子進行交談,并被傾聽。這不是不行,只是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和孩子交流的時機。
當孩子處于自己專屬活動中時,不如靜候片刻,確保孩子空出時間,并有足夠注意力準備好傾聽,再展開交流,這時對話的效果也會更佳。
父母可以試著這樣展開,“寶貝,我看得出你現在很忙,幾分鐘后我們可以聊聊天嗎?”這樣做,用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表示尊重了TA的時間,也用自己的言行樹立了榜樣。
交流中使用重復
重復是一種非常實用的交流技術,當你提起的信息非常重要時,可以通過重復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哭泣、扔東西、大喊說“我討厭你”),可以通過用言語道出孩子的情感體驗,并重復一定的次數,比如“媽媽猜你很難過/生氣/無奈/委屈….是不是?”讓TA知道自己的行為被看見了,自己的情感被接納了。
當你發現孩子們在談話中分心時,也可以讓他們重復剛剛對話的內容,拉回注意力,確保他們的心思沒有偏移。
當然,父母也應該在日常活動中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予適當的正向反饋。最終,孩子也能夠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提供選擇
當父母想給孩子一個指令或要求他們做某事時,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力。例如,不要直接說穿上你的睡衣,而是問他們是想穿紅色睡衣還是藍色睡衣,用柔和尊重的語氣取代冷冰冰的命令。
相比沒有選擇的指令時,他們會對自己所擁有的選擇更加感興趣,也讓他們覺得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權。同時也讓他們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不再只是服從指令,而是在主動參與。
任何時候家長都可以給自己的孩子一個選擇。允許他在父母的支持和指導下做決定,可以學習如何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明智的選擇和判斷,有效地鍛煉他們的決策技能。
嘗試輕柔的身體接觸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傾向于以不同的方式學習,當父母同時使用口頭信息和適當的觸摸時,不僅可以更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能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接納,被愛護。
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我們可以在交流時采用不同的身體接觸方式:比較小的時候,可以握著孩子的手,或者把孩子抱在懷里緩慢的走動。大一些之后,父母可以用手臂環住他們,或輕輕拍他們的肩膀,以增強與孩子交談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中,不那么溫和的身體接觸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父母需要確保自己的撫摸策略是溫和的、深思熟慮的,并傳達了愛與尊重。
目光平視
在交談過程中,父母可以蹲下或坐在地上,將目光降低到和孩子視線齊高的地方,讓他在交談中能直接和你平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僅可以確保您得到孩子的全部注意力,還可以教孩子良好的舉止,并在有人與他說話時以尊重的方式傾聽。
當父母自己養成了在孩子說話時認真聆聽的習慣,那么當孩子與別人交談時,他也更有可能這樣做。
家庭溝通可能是每個父母必須處理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教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需要時間、耐心和良好的家庭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夠付出足夠的努力,孩子則更有可能成為積極的傾聽者和良好的溝通者——這將使他們的余生受益。
但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對于一些沒有那么幸運,能夠在尊重、接納、和諧家庭中長大的父母來說,使用上述的養育方式并沒有那么容易。
1、接受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控制子女的現實
正如前文提到的,孩子在他律之前的階段,需要依靠父母生存,這時的家長能夠擁有絕對的權威,讓孩子言聽計從。但隨著孩子成長,自我意識的萌發,他會開始追求公正、互惠的平等關系,父母遲早會失去讓孩子完全聽從的能力。
尤其當孩子鬧脾氣、拒絕接受來自父母的指令時,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不尊重自己,因此傷心難過。
這可能和隱藏在他們觀念中的一個固有思維有關:如果不能完全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就不可能獲得一個“幸福家庭”和“美滿人生”。這個固有思維并不正確,我們并不需要完全控制孩子或者家人的行為,才能讓這個家庭和諧美滿。
事實上,我們也沒有能力控制任何個體。當家長拋卻了這個錯誤的思維之后,才能意識到孩子健康成長并不需要自己的完全掌控,也會因此減少很多心理上的負擔,在育兒的道路上輕松許多。
2、保持冷靜,并認可當下取得的進步
很多時候,當孩子不服從家長管教時,父母的情緒就會難以壓抑,火氣從喉嚨直達大腦,負責邏輯思考的神經通路將會關閉,而出發點的善意都會被我們拋之腦后。
在這個時候,家長需要盡量保持冷靜和克制,不要大喊大叫或以憤怒的語氣謾罵。兩大原因:第一,父母的生氣是在向孩子表明自己無法控制自身的行為,而他擁有促使你失控的關鍵。第二,雖然發怒或生氣的言行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鎮壓住孩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技能最終會失去效力。
父母學習抵制憤怒的這個理念,需要巨大的耐心、自制力和決心。這不是一條單行道,有時家長會做得更好,而其他時候家長會不可抑制地滑向失控或憤怒的一端。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給予自己鼓勵。每當自己控制住情緒,保持住冷靜時,可以告訴自己做得很好,繼續保持;做得不好時,也不用過于氣餒,就像孩子們學習走路一樣,過程中的錯誤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天下父母的初衷大多是一樣的,希望培養一個獨立的、適應良好的孩子,TA能夠批判性地思考,聰明地分析問題,并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
那么實現這條路徑的方式就不能是讓我的孩子盲目地聽從和服從,而是將互相尊重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育兒策略中。學著把“愛孩子”和“以愛為名的控制”區別開來,去真實地看見孩子本身,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陪伴,可能是成為好家長一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