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一個記憶深刻的帖子:從孩子3歲開始,我就沒管過兒子了,一是因為他實在太叛逆;二是家里的老人太縱容;三是因為我愛他。然而昨天因為我沒有錢給他買無人機,他竟然對我拳腳相向,我該怎么辦?
評論區無一例外的都是對這位媽媽的指責:
你自己不管孩子的,造成這樣不是你的責任嗎?
慣子如殺子,你的孩子就是你一手造成的;
作為親媽,還干不過一個老人,活該被孩子打……。
養育一個孩子,最難的從來都不是吃和穿,而是該怎么教育好他們,讓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格、良好的品行以及豁達的人生。如果有一天,你不想管你的孩子了,他們會變成怎樣?家長需要提前明白這三個道理。
“惡性成習”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不管教的父母
育兒必先育己,這句話父母們都不陌生。如果說孩子是一顆需要精心呵護的小樹苗,那么媽媽就得學會如何修剪多余的枝葉,這樣樹苗才能茁壯成長。
小時候村里有一對父母生了五個女兒,最后好不容易生了個兒子,非常寵愛。5歲左右時,有一天這個兒子偷了鄰居家的東西,鄰居跑來跟他父母說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這個父母當時非常不相信,還和這個鄰居因此吵了一架。
后來這個孩子上學了,因偷了老師一本書被請家長了。讓人詫異的是:夫妻倆并不相信老師的說辭,覺得孩子是被冤枉了,回家了也只是問了孩子一句話,得到孩子的否定答復后,夫妻倆即刻選擇了相信,到處說這個老師不檢點,自己東西不見了就賴孩子賠。
再后來,這個孩子長大了,每年都會因各種事被警察詢問,夫妻倆對外的一致解釋是:步入社會后被別人帶壞了。直到因為結婚彩禮的事,偷了父母的錢,夫妻倆才知道原來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這么壞。
不管教=默認縱容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家長們最不明智的做法莫過于:你一直在背著他跑。當孩子犯了錯,你不管你不教,可能是源于不舍得、可能是源于不想管、也可能是源于不用管。
不管是哪種目的,最后你對孩子實施這種默認縱容,就是在把他們往“惡性”的習慣上引導。“惡性”習慣最可怕的一點在于:它就像癌癥一樣,最后會越長越多、越變越大,吞噬所有健康的細胞器官,直到生命的終結。
缺乏管教的孩子,他們很難擁有健康的人格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由于情感忽視而造成的。
無論何種情緒,能夠被積極地關注和回應,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他就像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雖然看不見車站卻是孩子健康的人格基石,也是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底座。
父母的不管教,相當于一種“情感忽視”
孩子生氣了,你不管;孩子難過了,你無視;孩子開心了,你不看。你永遠不去了解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不知道他們為什么生氣、為什么難過、為什么開心,你的忽視會讓他們失去正確的指引和安全感。
我曾記錄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孩子莫名其妙生氣了,當時因為臨近過年太忙,就沒理會。結果三天后我被鄰居投訴,我家孩子偷了鄰居兒子的小火車被發現了。我當時聽到氣不打一處來,連忙找到孩子,在我的威逼利誘下,他說出了原因:
原因就是三天前,他和鄰居小朋友約好交換玩具一起玩,結果鄰居拿了他的玩具,而沒有把自己的玩具給我兒子,我兒子很生氣,就直接搶了過來,結果因為力量不足被小伙伴反擊搶回去了。
當時回到家就氣得哭,我的忽視讓他覺得無處發泄,于是自己就想了個偷的辦法來處理,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被發現了。
這是兒子6歲以來出現的第一個我最不能容忍的問題,我把這件事當作成長記錄中的大事,時刻提醒自己,再忙,也不能忽視孩子的任何情緒和行為。
所以,當孩子出現情緒時,你的不管教和忽視會造成3種結果:
- 一是孩子會把“明搶”變成“暗偷”;
- 二是可能會強大自己,增加自己的爭搶力量;
- 三是產生憎恨,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
父母的不管教,短期影響行為習慣,長期影響人格
父母的不管教,在短期看來只是孩子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年齡越小帶來的社會影響不大。但是隨著孩子長大,他們身上的不良習慣會深入到性格發育上。
比如孩子會形成偏執型性格、暴力性格、自私性格等,年齡越大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嚴重,這時候可能你想管也管不了,因為人的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難可逆的。
孩子小時候不管,長大了別想管
在孩子的管教方面,很多家長都弄反了,在孩子小的時候覺得只愁養,不愁教;等長大了就開始各種愁:我的孩子為什么這么叛逆、我的孩子為什么這么不聽話、我的孩子為什么這么多問題。現實就是:小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了就別想管,因為你已經錯過了該管的年齡。
小時候親子之間沒有建立依戀關系,長大了你壓根管不著他們
親子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依戀。這個詞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小時候父母對孩子投入了感情、愛和管教,那么長大了孩子在叛逆期就會愿意聽你說;遇到挫折時他們也會更有底氣和勇氣去迎難而上。
相反,親子之間沒有在小時候建立依戀關系,那么長大了你壓根管不著他們,因為他們根本不會聽你說,相反你越是這樣說他們便要反著做。
小時候的管教,是行為習慣的引導,也是建立親子關系的一種方式
管孩子,并不是單純意義上“問題管教”,而是在孩子生氣的時候、難過的時候或是取得成就的時候,家長作出的反應管教:
- 在他們生氣的時候共情,幫助他們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并給予正確的引導;
- 在他們難過的時候給予情感安慰;
- 在他們獲得成就的時候給予肯定和鼓勵;
不管孩子在什么年齡,不管他是否聽得懂,家長的管教做法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孩子感知到家長的關注關心、以及幫助他們認知自己的情緒,獲得正確的是非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