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個孩子,說簡單也簡單,只要把他健健康康地養大就可以了;說難也難,從小時候的吃喝拉撒睡,到大一點的認知啟蒙,以及青春發育期的各種叛逆問題。
與從前的放養型教育不同的是,現在的家長都將教育孩子視為人生第一大任務,這也是為何全腦啟蒙大受追捧的緣故。
當然,越深入遇到的麻煩越多。幾乎所有家長都存在的一個育兒問題是:孩子不聽話,明明平時也挺乖的,但有時明明聽到了大人說什么,就是不按要求去做。
實際上,真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你的指令沒下對。
孩子聽從指令,也是有一個發展階段的。父母下不合發展階段的指令,都是在耍流氓。
要想捋清頭腦中的思緒,對此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就要先弄清楚聽懂指令對孩子的認知啟蒙來說有什么意義?
01深入淺出地解釋理解能力啟蒙
首先,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寶寶的大腦是如何構造和運作的。
■上下左右腦:
上腦對于寶寶來說,是一塊尚未發育完整的“處女地”,負責思考、自我管理等高級思維能力。
下腦在子宮中就開始發育了,出生時已經比較完善,控制著寶寶的吃喝、吞咽協調,以及較為激烈的情緒反應。
左腦較為理性,充滿邏輯和秩序感。
右腦則更加隨性、自由跳躍,屬于感性腦。
大部分寶寶都屬于右腦偏好型,這也是為什么在其哭鬧時,家長無論如何講道理,孩子都聽不進去的原因。
而要想讓孩子的認知能力得到完善的發展,就要著重培養左腦,理解能力就是其中一環,處于表達能力和社交語言發展的中間地帶。
至于聽懂指令,就是理解能力的關鍵部分之一了。扎心的是,它卻常常被忽略,于是使孩子不聽話成為了廣大家長們的共同控訴。
我們必須理解的是,孩子的大腦正處于需要完善的階段,而其理解能力也尚未開化。如果僅僅從大人的角度,理所當然地下指令,自然就相當于對牛彈琴了。正確的方式是,什么年齡就跟寶寶說什么話。
02寶寶聽從指令的發展階段,是怎樣的?
首先必須先說明一下,這里的指令只適用于家長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或什么改變,而不適用于打斷孩子的破壞性或叛逆性行為。因為此時下達指令是無效的,只能立即進行干預和制止。
●一歲以上的寶寶,只能聽懂一步指令
具體的意思是,在給一歲以上寶寶下達指令的時候,媽媽只能要求他做一個動作。比如:“寶寶,把你的玩具小汽車拿過來。”
●兩歲以上的寶寶,只能聽懂兩步相關性指令
比如:“寶寶,把你的玩具小汽車拿過來,放到這個收納盒里。”
所謂相關性,指的是這前后兩個動作,存在一種比較自然的內在性聯系,孩子不用通過太多反應,就能理解后一步應該如何做。
●三歲以上的寶寶,只能聽懂兩步非相關性指令
比如:“寶寶,把你的玩具小汽車拿過來。然后再洗一下手。”
這樣的兩個動作,就不存在自然的邏輯聯系,因而,相較上一個階段,對孩子的要求更高。
●4歲以上的寶寶,能聽懂多步復雜指令
比如:“寶寶,把你的玩具小汽車拿過來,放到收納盒里,再去洗一下手,坐到桌子上,我們一會兒要吃飯了。”
說到這里,大概父母們也都發現了,平常孩子不聽話的緣故,就在于我們總是習慣性脫口而出多步復雜指令。
寶寶的理解能力根本還沒到這個地步,我們就如此強人所難,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就像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不能要求他會跑,這樣的做法本身就不合邏輯和發展規律。
偏偏有的家長還要將此理解為孩子不聽話,不僅自己徒添焦慮,還給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簽,可以說是很不友好了。
當然,孩子不聽從指令,不僅僅只是這一個原因。
03孩子不聽從指令的其他原因
除了不符合發展規律之外,家長也要思考是否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平時跟孩子溝通的基礎沒打好
前面說過,要想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需要打開他的左腦,而這就需要拿到鑰匙。
如果平時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是采用一些不確定的疑問句,又或者省略性地直接說結果,以及語言表達毫無趣味等,都會讓孩子的理解能力發展相對滯后。
由于無法追趕上正常的發展階段應當具備的能力,因此家長在下達指令時,就成了一個人的狂歡了。
2)總在孩子情緒不好時下指令
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大腦的通道是關閉的,此時他的全身心幾乎都投入在這種消極情緒中,自然沒辦法聽大人說了些什么。這時給孩子下達指令,無異于自撞南墻。
因而,家長平時要細心觀察,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盡量在孩子開心時下指令,才能投其所好,讓孩子更加愉快地接受。
04給孩子下指令還要遵守哪些原則?
1)不要重復嘮叨指令
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不聽從指令時,都會陷入糟糕的情緒中,下意識地一遍遍重復,并且聲音一次比一次大,甚至到最后還會出現不耐煩、發脾氣的問題。
實際上,如果反復嘮叨這些指令,反而容易產生超限效應,破壞親子溝通渠道,最后讓孩子選擇性不聽。
2)下完指令后給孩子適當的反應時間
很多家長給孩子下完指令后,還沒等孩子反應過來,就立馬開始重復嘮叨或直接自己動手。
一般而言,發出指令都要遵循指令——反應——結果——停頓的原則。如果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反應后,仍然沒有動靜,才可以發出第2次指令。
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指令必須和第一次指令完全相同,以免孩子混淆。
3)發出的指令要在孩子理解的生活范圍內
孩子經歷的事情畢竟單調且匱乏,他們成長中的每一件事,都和吃喝拉撒睡以及玩耍分不開關系。
如果家長突然發出一個與孩子的生活不具備相關性的指令,當然會讓他們摸不著頭腦。一定要讓孩子既能看到、聽到,又能感受到,才能讓他們做出配合的動作。
4)發出指令的細節要把握好
下指令也是一項語言藝術,這其中很多的細節,如果做得不對就會導致不同的兩個結果。
指令要清晰具體,且語言簡明扼要。好比:“寶寶,把你的玩具小汽車拿來。”不用說成:“寶寶,你過去把你的玩具小汽車拿來好不好呀?”
家長需要知道的是,指令就是指令,不是一個提問,也不是商量,否則就失去其意義了。
另外,發指令的時候和孩子的身體距離以及音量也要把握好,離得太遠或聲音太小,導致孩子聽不到,也都是要納入考慮范圍內的。
養育孩子也像攻克一道難題,需要父母有意識地了解其中的知識點,才能最大化提升溝通的質量和效率。
最害怕的就是父母的自以為是,哪怕是下達指令這樣小的事,深入了解后也會發現別有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