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因此,對孩子放任不管,指望他“自覺”,不僅是家長為自己的職責開脫,而且蘊含巨大的教育風險。
在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01
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
“孩子不懂禮貌沒規矩,長大了就知道啦;
孩子不懂感恩,長大了就知道啦;
孩子不愛學習,總有一天他會知道學習的。”
是的,或許吧,但當他知道的那一天也許就太晚了。
確實,現在的父母都不容易,為了養家糊口,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每天都忙于事業,對孩子的教育實在是力不從心。
但是家長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
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令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都有跡可循,都是父母用實實在在的努力和陪伴換來的。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從出生每一次的成長都離不父母的鼓勵和堅持:
第一次學會吃飯,是母親給予孩子堅持獨立的鼓勵。因為母親的不干涉和鼓勵孩子很早就學會了獨立吃飯。
第一次學會穿衣,是母親的鼓勵和贊揚的作用,因為喜歡聽到母親的贊揚,孩子很早就學會了獨立穿衣。
……
孩子的自覺學習也不可能是生來就會的!那肯定是在日復一日的陪伴和親子閱讀中建立起來的!
長大了上學了,孩子的學習習慣當然也需要父母的陪伴、指導、鼓勵和適時的約束及督導!
這些都是自然規律,這些都是一想就明白地淺顯的道理!
只是,這個世界不缺明白的父母,缺乏能靜下心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陪伴孩子去“經歷”和“堅持”的父母!
02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劉星和小雨控訴媽媽小時候沒有給他們培養出特長,否則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作家、音樂家。
劉星媽媽委屈地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立即懟道:
“我不愿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
世上沒有生來就自覺的孩子,偷懶貪玩、喊苦喊累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明知孩子這樣不對,為人父母卻舍不得管,又如何能指望孩子成才呢?
有專家表明,孩子至少要到十五六歲,才真正具備自覺性。
孩子自覺性的建立,更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指望孩子自覺,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
從來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只有長期督促的家長。
教育是一項嚴肅的事業,為人父母的少不得要多監督、多引導。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03
父母是不是都想問:
為什么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孩子的學習天差地別呢?
有些父母也許會說,人家的孩子天生聰明,人家的孩子天生是學霸的料。
也許是的!但父母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么?有沒有找找自己的家庭教育與別人的家庭教育中間存在著怎樣的差別?
真正的差距是家庭教育的差距!
莫言曾說過:“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喜歡看書,那是因為別人家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那是因為別人家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指導孩子培養學習習慣上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在培養孩子的學習力上做到了堅定的督導!
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是學霸,更多的孩子都是像最初學走路一樣,需要父母躬下身,扶著他們一步一步邁進,直到能夠獨立行走。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原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給力的家庭。每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路上,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父母的付出是不可或缺的。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在奮力托舉!
04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的媽媽是一位教師,為了白巖松的成長,她付出了很多努力。
小時候,白巖松是非常淘氣的孩子,常惹媽媽生氣,被媽媽打。
小時候的他太貪玩,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放了學扔下書包在草原上像匹小野馬似的瘋跑。
因此,白巖松每天至少要挨兩次打,要不然,連他自己都會覺得奇怪!
有一次,他的學習成績在全班排倒數第二,他一生氣,就偷偷把那張貼著分數的光榮榜撕掉了,這件事終究還是被老師和家長知道了。
毫無疑問,白巖松又挨打了。媽媽在打了白巖松之后,開始就為什么挨打這件事跟白巖松聊天。
在媽媽一句句語重心長的教誨里,白巖松懂得了掩耳盜鈴終究不是個辦法,開始認真地學習起來!
因常常得到媽媽的贊揚,他愛上了讀書。
媽媽見兒子這么熱愛文學,因勢利導,使白巖松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長大了要當一名作家。
在媽媽的鼓勵下,白巖松嘗試著寫偵探小說,這些進一步鍛煉了他的寫作能力,為他日后走上了主持人的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主持了《東方時空》后,即使有編導,白巖松也喜歡自己寫臺詞。使著名的白巖松式語音“風靡一時”!
白巖松在寫給兒子的人生郵件里寫到:
人類的精神與動物的本能區別在于,我們在繁衍后代的同時,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對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對孩子都不是“仁慈”的,甚至還有點絕情。
但正是因為父母的狠心,孩子才能飛到更高處欣賞更美的風景。
當然,我們并不推崇一味地對孩子嚴厲,只是在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樹立起來的時候,需要家長為之引導,這份引導有時候不得不需要父母狠下心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05
陳毅家教的點點滴滴:
陳毅的博大胸襟、高貴品質、偉岸人格備受世人敬仰。
而他對子女幾近“求全責備”的言傳身教,也為人們所推崇。
首先,在思想政治上,他對子女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
“應知重思想,更為世界謀”。
要求子女學習政治理論,樹立遠大思想,著眼世界,高瞻遠矚,言簡意賅,高屋建瓴!
其次,他教誨子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及時規劃,珍惜時間,爭分奪秒、學以致用,接好革命班。
他說:“生命世代續,知識無盡頭,科學重實踐,理論啟新猷”;
“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劃籌,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格局造就未來。
一個人的格局大小,不僅決定了今后的人生走向,更影響著他的下一代。
爸爸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06
父母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常常不停地要求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但我們有沒有審視過自己有沒有做到?
如果家長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觸犯,自然而然孩子會視父母為榜樣,慢慢就會養成好的習慣。
如果你看到一個“自覺”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師長長期陪伴、正確督導和嚴格管束的結果。
如果父母每天在家里“葛優躺”,肆無忌憚地刷手機,在這種環境中,孩子更容易“有樣學樣”沉迷手機。
網上曾有這樣一則視頻,視頻中出現了多種父母在生活上的一系列的陋習場景:
“媽媽抽煙、隨地亂扔香煙頭,孩子也抽煙、隨地亂扔香煙頭;
爸爸喝酒,孩子也跟著喝酒;
媽媽酗酒、情緒失控亂發脾氣,孩子照做……”
當父母都驚訝于孩子們出格的言行舉止時,可曾想過,這些所有都是出自于“人生的第一位老師”身上。
曾有個朋友,為了讓孩子養成回家就做作業的習慣,每天他都會在下班后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并不是所謂的全程輔導、檢查,他只是簡單的做自己的事,或看書或工作,孩子逐漸就養成了到家就寫作業的習慣。
后來,即使沒有他的陪伴,孩子也能主動地到家就寫作業。
為人父母要對自己嚴格要求,懂得學習與反思,改正壞習慣,以身作則。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以身作則。
給孩子營造安靜獨立的學習環境;引導并幫助孩子建立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學習的習慣,樹立規則意識。
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培養孩子自覺這條路上,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就是一次次的堅持,一次次的突破。
從生活點滴中,給孩子樹立榜樣。
在陪伴、愛、堅持、督促中譜寫出一首“美麗”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