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銘銘升入初中后,就迷上了游戲,有時做作業時,也會總溜號。看著兒子對游戲越來越癡迷,開始強行制止他使用電子產品,對此他很生氣。可一想到兒子日漸下滑的成績,我把平板電腦給沒收了。兒子知道后生氣地質問我。當兒子得知電子產品被沒收后,傷心得又哭又鬧。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老是埋怨,自己的孩子總是很少主動與自己溝通和交流。當家長問到一些情況時,有些孩子也不愿溝通,不愿將自己的心事與家長溝通,很多家長老是埋怨,不愿將自己心中的所想告知自己的父母,家長也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有些什么需要。覺得自己三天兩頭和孩子談話,怎么孩子對自己總是敬而遠之,永遠像個陌生人?
不少家長和孩子溝通時,語氣上大多是命令或是訓斥的語氣,行為上表現得像個“遙控器”,因而再多的“都是為你好”也很難為孩子所接受,達不到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如果家長的苦心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有時就會激起孩子更大的逆反。所以,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關鍵要優化親子關系。家長要主動把那種居高臨下的、專制的、緊張的親子關系,變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親子關系。
現在來看看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怎樣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1庇煤⒆幽芄煥斫獾撓镅診u003c/span>
有些父母經常會一廂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慮孩子有沒有興趣聽、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講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注意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
2幣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
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一味地用說教、命令、強迫等方式讓孩子聽你的話,孩子必然產生反感。
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可以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戲過程中溝通,因為孩子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幣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語言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用語,比如,當你要求孩子放學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時回家時,你可以說:“放學后你不按時回家,媽媽會擔心的!”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如果你說:“放學后不準在外面玩,給我立即回家!”孩子則會感覺到你在限制他,必然產生逆反心理。
4幣注意孩子的感受
當然,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應該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饋。你可以從孩子的語言中得到這種信息反饋。
比如,當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行!”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追加一句:“千萬別忘記了!”于是,孩子不是吐吐舌頭就是皺皺眉頭來表示自己的厭煩。
再比如,當孩子說:“唔,我知道了,媽媽你別再說了。”這說明孩子已經有點反感了,如果父母再繼續這個話題,孩子也聽不進去了,明智的父母就應該停止教育,把話題轉到其他方面去。
5幣注意孩子的非語言反應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不要自顧自地說,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應,尤其是孩子的非語言反應。比如孩子開始出現左顧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應該停止溝通或者轉換話題了。
對于年幼的孩子,這種非語言反應更加重要,許多孩子還不會用語言來拒絕父母,只會下意識地用行動來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這一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父母說父母的,我做我的”的習慣,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失去了。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孩子在想什么?面臨怎樣的問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秘密的盒子。在這個盒子里,有動物,有人物,有夢境,有情緒,雜亂無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經常打開來看看,有一天當你不經意地打開時,也許會從里面跑出來一只老鼠,嚇你一大跳。”孩子的心里總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盡管家長也有小時候的經歷,但是,不同的時代以及年齡的懸殊,使家長們很難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就需要家長努力與孩子溝通。
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往往從自己的想法主觀推斷,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親子之間的誤會,從而破壞親子關系。作家、教育家李霽野說過:“母親們只知道孩子在一天中的有些時候不乖,脾氣好點兒的拼為不知道溝通的目的才認為溝通是無用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