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最好的溝通,就是和孩子好好說話。
相信我們很多父母都感到困擾:為什么自己說了很多話,孩子卻一句都沒聽進去?為什么自己已經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一點都沒被說服?
其實,原因是我們做父母的大部分都是在說教,而不是在溝通!
說教是單向的,溝通是雙向的。說教是父母高高在上,溝通則是父母和孩子平等對話。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若是說個不停,沒有傾聽,沒有交流,那么溝通便是無效的。
父母滔滔不絕地講大道理,說孩子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甚至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必須如何如何,那么溝通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甚至還可能產生負面效果。
在親子教育中,溝通才是最關鍵的。只有良好又有效的溝通,父母才能說服孩子,打開孩子的內心世界。
可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雖然想和孩子平和地交流和溝通,卻往往因為放不下身份,把溝通變成了令孩子厭惡的說教。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鄰居家的孩子楠楠放暑假,鄰居想給她報一個興趣班,楠楠也痛快地答應了。一開始,鄰居想尊重楠楠的興趣和意愿,于是對孩子說:“寶貝,你想要報什么興趣班?是美術還是游泳?你喜歡哪一個?”
楠楠想了想,對媽媽說:“我還沒有想好,不過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報了游泳,我也想學習學習!”
聽了這話,鄰居說:“嗯,游泳也不錯。不過。你現在還小,學游泳沒什么大用處。我覺得你應該學學美術,可以掌握一項特長技能。”
楠楠有些不滿地說:“可是我想學游泳,你不是也說讓我自己選擇嗎?”
鄰居看到楠楠情緒不佳,溫和地說:“是的,媽媽會尊重你的意見。不過你想想看,學習美術的好處有很多,學校時常要求畫手抄報、小畫報,有了一定的美術功底,那這些作業不就簡單了嗎?”
“再說了,美術可以考級。你考了美術八級、九級,就比別人多了一項優勢,更容易考入重點中學······”聽著媽媽說著一些大道理,楠楠不說話了。她被鄰居“說服”,選擇了美術興趣班,可心里卻非常不快,學習效果自然也不太好。
可以看到,表面上媽媽與孩子進行了溝通,但是當楠楠說出與媽媽相反的想法時,媽媽就忘記了溝通的目的。她企圖用一些大道理來說服楠楠,不再傾聽楠楠的意見,更不再讓楠楠說話。結果呢?楠楠媽媽看似說服了楠楠,取得了溝通的良好效果。可事實上,她的溝通是失敗的,楠楠出現了逆反情緒,而且之后不再愿意和媽媽溝通。
對于父母來說,好好溝通并不是一句口號,它應該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上。父母應該做到不自說自話,不固執己見,更不能高高在上。否則,親子溝通就永遠是一個偽命題。
眾所周知,河水之所以從西向東流,是因為西面地勢高,東面地勢低,河水只能往一個方向流。親子溝通也是這個道理。
父母始終高高在上,談話就成了父母單方面的說教或命令,這樣一來,孩子就根本沒有欲望表達了。可若是父母和孩子處于一樣高的位置,溝通就變成了雙向的,也會變得順暢許多。
正因為如此,教育學家盧勤告誡人們:“與孩子平視,這是所有從事兒童教育的人都應該遵循的原則。我們當父母的,想要被孩子接受,更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蹲下來,聽孩子說,了解他們的思想,知道他們要做什么。而不是總是居高臨下地審視孩子,滔滔不絕地訓斥孩子。”
我們不妨來做一個假設:當楠楠媽媽把孩子當一個獨立而自由的人來看待,給予孩子足夠尊重,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親子溝通又怎會不和諧?
父母需要了解一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成熟,他們更希望和我們做父母的處于一個平等的位置,更希望和父母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一味地說教,恰好打破了孩子的這個夢想,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信任和重視。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記住兩點:一是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說教、不命令;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和感受孩子的需求。對于父母來說,這或許沒什么,但對于孩子來說,意義卻非同一般。
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好好地和孩子說話,因為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光非常短暫,一轉眼,孩子就長到了,奔波他們各自的人生去了。
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因為,擁有的都是幸運,不完美又何妨,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