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咬筆、摳手指等等行為,在中小學生中很常見。很多家長發愁、痛恨,到底該怎么辦?這背后有什么是需要注意的?本期成長心理室,我們來關注孩子的這些“壞習慣”。
小學六年從沒剪過指甲,全靠自己咬
孩子咬指甲、咬筆、摳手指……和嚴女士有同款煩惱的爸媽有不少。
家長方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方女士有個六年級的女兒,高挑漂亮,從小學鋼琴,手指細細長長的。但如果你湊近,這雙手不忍直視——每個指甲都又短又扁、坑坑洼洼,邊緣還長著倒刺。
“要是改掉這個壞習慣,這雙手該有多好看啊!小學都快畢業了,還在咬指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兒讓我剪一次指甲。但小學六年,指甲剪毫無用武之地,全都是她自己咬的。”方女士說,為了讓女兒改掉這個毛病,她正面引導過、嚇唬過,還買過牙咬棒。“我告訴她,每次想咬指甲了,就換牙咬棒,但女兒覺得在學校用這東西被人笑話……其實,女兒自己也發愁,光禿禿的指甲她都不好意思在人前大方伸手,但她不由自主就會咬。”
家長徐女士也為三年級的兒子發愁。“他不咬指甲,但是會去摳,把指甲都摳沒了。他被我罵的時候會摳,背不出古詩、做不出數學題也摳。”每次把兒子狠狠罵一頓后,徐女士又后悔,“我自己小時候也有差不多的壞習慣。喜歡啃筆桿,每只鉛筆上面都被啃得像甘蔗,更極端的‘啃’也做過,啃過木頭課桌,覺得虎牙嵌在上面很爽。不過,到高中后就慢慢不咬了。”她說,自己最大的希望是兒子長大后,這些壞習慣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孩子喜歡“咬”,可能是因為焦慮
“中小學生中,咬指甲、咬筆、摳手指等行為比較常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周國嶺說,在門診里,也經常會遇到有這些行為的孩子,有些孩子咬指甲特別嚴重,指甲邊緣都血淋淋的。
而有些孩子,則出現了更嚴重的行為。
前段時間,一位六年級女孩走進周國嶺醫生的診室。她戴著一頂棒球帽,把帽子拿下來時,會發現女孩右側的頭發已經稀稀拉拉了。女孩媽媽帶著哭腔說,女兒最近經常會拔自己的頭發,家里一掃地,地板上都是女兒的頭發,觸目驚心。
女孩在低年級時成績非常優秀,到了高段逐漸跟不上,成績掉了下來,爸媽對她的要求又比較高。女孩媽媽說,孩子在上數學、科學課上經常會拔頭發,數學題做不出來,也會拔頭發,但其他課或者玩耍的時候就從不去拔。
周國嶺說,女孩的情況是一種“拔毛癖”,是沖動行為控制障礙中的一種,表現為在非常緊張焦慮的狀況下,便無法克制地要去拔頭發或者是體毛。拔完之后,焦慮得到緩解,有如釋重負感。他解釋說,導致這種疾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壓力。
“很多孩子有咬指甲、咬筆桿、咬衣角、摳手指等行為,有幾種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缺乏微量元素,對味覺功能可能造成影響,表現出一些“異食癖”癥狀;也有心理壓力,內心焦慮引起。這之中,內心焦慮是占比比較高的。”
他提醒,咬指甲、咬筆桿等是孩子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一種表現,發展下去可能有其它心理方面的疾病,需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消除焦慮因素,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與支持
隨著年齡的增長,咬指甲等行為會緩解嗎?
“這些行為,中小學生多見,高中以后就相對少了,成年后就更少了。”周國嶺分析,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大,自我意識增強、沖動行為控制能力增長,焦慮也會適當下降,另一方面,年齡增大后,會比較注重外表,更克制這些行為,或轉換這種緩解焦慮的方式。
但也有一些人,這種行為也會一直延續到成人期,變成下意識的習慣。
他建議,針對這些行為,一定要“對癥下藥”,消除造成孩子可能焦慮的因素。
可以主動和孩子聊一聊,是不是遇到了讓他覺得緊張、焦慮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學業壓力比較大,要想辦法去緩解,比如孩子在做數學題時很容易焦慮,給他一些具體的解決辦法,可以先放一放,可以針對性查漏補缺,或者去問問老師、同學思路。
要糾正孩子咬指甲等行為,最好用心理療法、行為矯正相結合的方法。千萬不要體罰、大聲訓斥,不要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里拿出,這樣可能會加重孩子咬指甲的行為。要以耐心說服、鼓勵為主,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與支持,還可以引導孩子多參與運動、活動,轉移注意力。做一些放松訓練也有幫助,比如腹式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家長要關注孩子行為的嚴重程度,如果影響到生活、學習,一定要來醫院尋求醫生的支持。
同時,周醫生也提醒,雖然“壞習慣”在孩子身上,但導致這些行為很多時候是家庭教育產生了問題。當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要一味指責孩子,使得孩子的焦慮倍增,家長也要做一些改變,尊重孩子,多給予理解、耐心和鼓勵,幫孩子切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