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諸葛亮與李嚴的斗法是使蜀漢政權與曹魏的斗爭也變得撲朔迷離……間諜,內奸,雙面間諜都會面臨生死的考驗,他們的生命似乎微不足道,猶如螻蟻。
但諸葛亮自己都說——
“人是最重要的!”
“三分天下,擴充地盤,江山易主,沒有人的土地,要這些又有何用?”
《風起隴西》可能會顛覆我們對諸葛亮忠貞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形象。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就已經讓荀詡的父親暗查劉備的為人,以便確定劉備的“仁義”是否是虛有其表……目的是為了自己能夠找到民主,以便讓田間的農夫吃飽飯,有車有房有鈔票,安居樂業!
為了這個理想,諸葛亮跟隨劉備,東結孫吳,抗擊曹魏,尋得一處安身之所,定居川蜀;
為了這個理想,他不辭勞苦,深入南蠻,七擒孟獲!
但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后,一切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蜀漢政權內部的荊州集團和本土化的川蜀派開始了明爭暗斗的朝堂傾軋,要么東風戰勝西風,要么西風壓倒東風……諸葛亮李嚴雙方勢力,視同水火,大戰一觸即發。
爭斗的焦點在于對情報機構司聞曹的控制權!
誰擁有這個中央情報局的控制權,誰就能夠安插自己的親信,獲取第一手的信息,這樣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李嚴似乎非常著急,雖然與諸葛亮同為顧命大臣,但他對蜀漢政權和劉禪的影響力卻微乎其微。
李嚴主張為劉備夷陵之敗報仇,進攻東吳而不是北伐曹魏;他希望抓住諸葛亮的戰敗失誤,趁機扳倒他,西風壓倒東風,取而代之。
劇中我們也確實看到街亭失守,諸葛亮自降三級,司聞曹主管易手……李嚴似乎洋洋得意,一朝得勢,將要對荊州集團和諸葛亮的勢力進行一番清洗……這當然包括對司聞曹那些明的暗的,內勤的外勤的小嘍啰們,展開一輪大換血!
白帝陳恭暴露,不得不離開經營多年的曹魏地下情報線,頂著叛變的頭銜回到蜀國,調查燭龍身份,以便自證清白;
司聞曹從曹椽馮膺開始,自上而下接受內審,調查,或調離崗位或終止任務……
一切也只是剛剛開始,李嚴還有后手!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積極籌備第二次,準備數萬軍馬偷襲陳倉,這一次也失敗了……閃電戰變成了攻堅戰和蘑菇戰,天寒地凍,糧草不濟,只得撤軍。
而負責這次北伐情報工作的正是李嚴管轄的司聞曹,他難辭其咎!
而負責北伐糧草的也是李嚴的侄子親信,他在劫難逃!
最后的結局與歷史上相同,李嚴被罷官貶為庶民,東風壓倒西風,諸葛亮代表的荊州集團完勝本土化的川蜀集團。
這就是諸葛亮要的結果!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其實他早就運籌帷幄,提前為李嚴及其黨羽布下了三個陷阱:
李嚴想得到司文曹的控制權,諸葛亮給他;
李嚴想負責油水較多的物流運輸和軍備物資采購,諸葛亮也給他;
李嚴安插自己的親信,培植自己的諜報人員,諸葛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其發展。
攘外必先安內!諸葛亮深知此中道理。
這盤棋早在數年前,諸葛亮就已經落下棋子,四個計中計——
讓中都參軍狐忠接近李嚴,設法獲得他的信任,成為他的心腹,投其所好,為他清洗情報組織司聞曹,讓李嚴誤以為已經大權在握,形勢一片大好;
故意貶斥丞相參軍李邈為庶人,讓他走投無路,投靠李嚴,獲取信任,成為他的左膀右臂,掌控軍權。
同時讓狐忠暗中投靠曹魏,以街亭失守為代價,獲得對方克格勃組織頭子郭淮的信任,從而為將來李嚴叛國投敵,搭橋鋪路——狐忠這個三面間諜,“燭龍”并不是他唯一的身份。
由此可見,《風起隴西》諸葛亮排斥打擊政敵的布局才是這部劇的主線,陳恭,荀詡,只是“傾巢之下豈有完卵”中的兩顆小“卵”而已!
但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諸葛亮,還是當年的臥龍嗎?
以當時蜀國的國力根本無法與曹魏對抗,北伐只是以卵擊石……也許他早就看清楚,阿斗是真正的扶不起,只有曹魏才能夠統一天下,于是不辭勞苦的去騷擾曹魏,不斷地提醒曹魏要盡快占領蜀國,統一天下,讓老百姓有房有車又有田!
民為貴,社稷次之!孟亞圣早就這樣說過。
這也是一種實現理想的道路……是囚徒的自贖之路!
諸葛亮不可悲嗎?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