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少孩子學鋼琴(為什么那么多中國孩子要學鋼琴)
寫在前面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從中國音樂家協會發布的數據來看,國內有超過4000萬孩子學習鋼琴,占全球總數的80%,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
為什么這么多人學鋼琴?
相比其他樂器,鋼琴是容易入門并且適合提升綜合音樂能力的啟蒙選項;其次,冷門樂器可能很難找到老師,但鋼琴老師資源較豐富。不管在一線還是四線城市,在市場上基本都能找到從50塊到5000塊一節的鋼琴課,家長都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相應的教育資源。
對于孩子學琴的態度,大部分家長都這么認為:學鋼琴并不是為了考級,就學習的力度和耗費的精力來說,并不是期望Ta能夠走一條專業發展的路,而是讓Ta有一門特長,會一門技藝,能陶冶情操。
那到底要學多久,彈到什么程度才算有特長?會技藝?才能陶冶情操呢?
大多數琴童在幼兒園階段開始學琴,而停止學琴的年齡大概在小學三年級(第二次停學高峰期會在小學六年級或初中三年級)。為什么呢?
這4000萬孩子在學琴道路遇到的第一個坎,基本上都是新鮮期過后、學習難度增加練不下去了;第二個是作業太多、要升學考試兼顧不過來。
怎么樣才能做到保持興趣堅持練琴?面臨升學壓力時該如何抉擇?這些問題背后值得思考的是孩子的自我驅動力、時間管理以及成長規劃的方向。
本期成長故事, 我們找了幾位分別在國內或國外均有15年以上音樂學習經歷的朋友,聊一下琴童家長最關心的話題。
采訪嘉賓介紹
@_Yessss
鋼琴演奏專業
5歲開始學琴,本科畢業于英國圣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研究生畢業于美國哈特福德大學哈特音樂學院;音樂博士備考中。
@熙源
爵士鋼琴專業
4歲開始學琴
本科畢業于深圳大學
研究生在讀:法國佩皮尼昂國立
音樂學院
@Terro Su
打擊樂演奏專業
13歲開始打鼓;
畢業于紐約大學音樂學院;爵士樂手、打擊樂教師
@YG
音樂制作專業
5歲開始學習雙排鍵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
任職于中央電視臺擔任音頻技術工作
太長不看版
「音樂學習避坑指南」
其實適用于各學科的學習
- 不要抱著業余學琴的心態。
- 高效練琴的前提是專注力和記憶力的訓練。
- 堅持練琴的動力是不斷獲取達成目標的成就感。
- 選擇困難時要善于做減法, 暫停不等于放棄學琴。
- 學鋼琴還能考這些專業?選對方向還能拿高薪!
01
怎么樣才算會彈琴?
2018年的樂器展上,一架AI鋼琴可以為路人彈的旋律自動伴奏。這是來自于Google創新實驗室的新產品–AI Duet,通過挖掘你彈奏出的任何旋律,然后嘗試做出回應。
↑A.I. Duet – A piano that responds to you
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作曲家大衛·考普(David Cope)設計了仿真機器人EMMY(名字取自“音樂智能實驗(Experimentsin Musical Intelligence)”的首字母縮寫)。EMMY創作出了大量令人信服的音樂。
↑David Cope’s Recombinant music composition algorithm
簡單來說,就是人工智能已經開發出自動演奏和作曲功能。以前至少花15年才能培養出來具有一定演奏水平的樂手,現在只需要1秒鐘點擊播放即可自動演奏或創作高難度樂曲。
技術革新帶給人們的思考是時代最先淘汰只會機械操作的人。反觀學琴這件事,如果花了好幾年時間練習同一套樂曲,考級通過了,算不算會彈琴?
既然不把考級當成會彈琴的指標,那家長還可以用什么指標來評估孩子的學習成果呢?畢竟一年學費不便宜,時間成本更寶貴。
以下是可以檢驗初期學習成果的三種方式:
啟蒙階段,怎么樣才算會彈琴?
1. 能否以雙手演奏的方式進行簡單視奏?
2. 可以把聽過的單旋律彈出來嗎?
3. 能不能很好地控制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
音樂和語言的學習機制很相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和擅長演奏一件樂器同樣要花足夠長的時間。
有些人說自己會5種語言,那得看對“會”的定義是用5種語言“say hello”還是用5種語言分別寫出5篇研究論文。
演奏樂器同理。以后再聽到別人說“某某很厲害,會5門樂器”的時候,該怎么理解“會樂器”,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了。
(天才不納入此處討論范圍,求生欲很強)
Q: 你覺得學琴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什么?
@_Yessss:
三分上課,七分練琴。小時候我媽對我的要求是每天至少1個小時。
我帶過一個學生,學了快兩年還在彈小湯!上課時我提問孩子,家長就在旁邊引導;孩子回答不上來的時候,家長直接告訴他答案。
孩子回家也不怎么練琴,家長問我:“怎么進度這么慢?能不能多安排幾節課?”
@熙源:
練琴練琴再練琴!小時候的記憶都是在練琴。放學回家媽媽就會守著我練夠兩小時,假期就是在琴行從早呆到晚。
@Terro Su:
熱愛。當時的我很想要學一門樂器,特別是看了一部電視劇《我為歌狂》,覺得打鼓很帥!
跟其他很小就學琴的孩子不一樣,我的啟蒙階段算是從中學才開始,當時還和同學組了樂隊,拿到了學校演出第一名。在舞臺上和小伙伴一起表演的感覺讓我很開心,充滿學習的動力。
@YG:
規范和細致。我是跟我姑姑學的琴,她是雙排鍵專業的大學老師,她對我的要求和她的高年級學生一樣嚴格。從識譜開始,要仔細閱讀譜面上的所有記號。彈錯了要自己去檢查到底是哪里錯了。
↑學生看到的譜子
↑老師看到的譜子
↑鋼琴家看到的譜子
經大家討論得出,音樂學習最容易掉坑的一點就是“抱著業余學琴的心態”。
鋼琴學習沒有專業和業余之分,只有教學是否正確和科學。
很多家長容易拿“不走專業道路”當借口,在花費的時間、學習的難度和老師的選擇上都按“業余”的標準,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練琴的重要性,地球人都知道了。但是練琴效率到底怎么樣才能提高?
有些老師和家長會幫助孩子分解每日目標,并且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時間安排。
一天不練琴,自己知道
兩天不練琴,老師知道
三天不練琴,全世界都知道
比如剛開始學琴的時候,把每天1小時的練琴時間拆分成早中晚4個15分鐘可能效果更好。
02
你的努力程度還輪不上談天賦
提到音樂學習,肯定會聽過天賦VS訓練的討論。在陪孩子練琴這場拉鋸戰上,被逼急了的家長經常使用這種句式來打壓孩子:
“怎么練這么久還彈不會?”
“我看你就不是學鋼琴這塊料。”
更過分的還有“你還學不學?不要浪費我的錢!明天我就去把你鋼琴課退了!”
在錯誤的語言暗示下,孩子也會產生自己就是不如別人有天賦的想法,“反正我也彈不好,那就不要彈了。”
這就談到第二點,高效練琴的前提其實是專注力和記憶力的訓練。
很多孩子在一個小時的練琴時間里,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又要喝水;不然就是譜子拿錯了,找不到節拍器了。減掉這些開小差的時間,真正投入到干正事本身的時間所剩不多(寫作業同理)。
這是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后果,也可能是在專注力形成的初期經常被旁人打斷。
比如上文@_Yessss提到過的例子,在需要孩子主動思考或動手的時候,家長都代勞了,等問題出現或程度升級再來補救,已經晚了。
學習新技巧分成三個階段:
一是技巧理解(這個部分真正有天賦的人確實會掌握得快一些);
二是肌肉記憶練習(1萬小時練習理論);
三是應用。(可以彈自己喜歡的曲子)
教學上,老師最害怕遇到錯誤記憶“太深刻”的學生。錯誤的姿勢、運指、觀念、理解等等。
糾正錯誤比教一個初學者難度大多了。所以老師都會要求孩子“慢練”,認真看譜“分手練。”
“不對不對!你這里不對!老師說了,這個地方是跳音!”
“欸,你手腕怎么又塌下去了!”
“這里結束是漸慢,你沒有慢啊!”
把老師課上講過的所有要點都抄在小本本上,回家仔細陪練的家長,這時候又很容易掉進第三個坑里:對孩子的要求太高,要同時滿足多個目標。
當被問到“練琴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時刻”,大家不約而同地都說出一個相似的答案。
@熙源:
“最開心就是把新曲子完整彈出來的時刻”。
當時距離8級考試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我跟老師說:“我想挑戰10級!”遭到老師和父母的共同反對,他們也不相信我有這個能力。為了證明給大家看,我自學了10級的曲目,兩個月里瘋狂練琴,最后拿下了優秀。”
@_Yessss:
“最不開心是當我還在一點一點練習時,家長走過來說‘來,彈個完整的我聽聽’或是‘怎么磕磕絆絆的,不熟練啊。”
但我的鋼琴老師一直在鼓勵我“你真的不打算考慮?下申請?樂學院嗎?我覺得你可以試試看,你真的很不錯。”在他的鼓勵和引導下,我才報考了音樂學院。
↑ 圖源自@Terro Su 廣州戶外藝術節演奏現場
@Terro Su:
“一上臺演出就緊張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我問老師怎么辦,他的回答時至今日還在對我起作用。
“如果你喜歡表演,你就要克服它,如果你覺得你實在克服不了,那你就去做幕后,以后都不要上臺了。”
這句話其實對我來說就是“你真的喜歡一件事,你就要去克服障礙,你只有克服它,你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YG:
“其實當你很熱愛這件事,就不會用堅持這個詞。因為這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堅持練琴的動力是不斷獲得達成目標的成就感。這些成就感可能源自挑戰成功一首新曲子;克服緊張后的一次當眾表演;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音樂會。或者僅僅是一次來自家長或者老師真誠的表揚和鼓勵。
03
跨界斜杠人才是未來的方向
聊到從興趣學習轉為專業學習的方向上,大家都覺得是老師對自己的選擇影響最深,而家人在這點上也都比較支持自己的選擇。
@Terro Su:
“我們當時也有一些同學因為課業繁重,面臨升學考試的時候沒有繼續學鼓,我覺得選擇困難時要善于做減法, 暫停不等于放棄學琴。因為你有這個能力隨時重新再學習。”
學習成績好,特長還突出的學生,可想而知Ta的自我規劃和時間管理能力有多強。
家長們下次陪練看到手忙腳亂的孩子,也應該知道先從哪里開始糾正了吧?
說到鋼琴專業升學方向,除了傳統的古典音樂演奏專業,越來越多的跨學科專業能夠滿足琴童的發展需求。
↑圖源自@_Yessss本科音樂會現場
比如同時熱愛音樂和美術的同學,可以選擇視覺音樂交互設計專業;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研究音樂治療專業;電影/游戲音樂制作專業也是近年的熱門。
音樂專業高薪招聘廣告
聊起在國外的音樂學習體驗,“氛圍”是大家都提到的關鍵詞。在法國佩皮尼昂學爵士鋼琴的@熙源和在美國紐約學架子鼓的@Terro Su感受很深。
“你會經常在超市里聽到爵士樂,或者坐出租車的時候司機也會跟你聊爵士。就像在廣州荔灣街頭會聽到粵劇,只是一種不同文化的氛圍。”
“老師會跟大家說,學習不同風格的音樂,是讓你有更開闊的眼界,去理解每種音樂流派背后的文化和歷史。就像人生一樣,看事不能看表面,要多方面的去思考問題,去剖析問題,解決問題。”
寫在后面
今天的話題想要結束在“池上音樂節”的舞臺上,它位于臺灣省臺東縣,周圍是一望無際的稻田,提供給觀眾180度的視野,可以看到整片山,云朵,這些全部都是舞臺的一部分。
你可以用耳朵聽,不只是聽舞臺上的歌聲,再仔細聽,會聽到風吹稻穗的聲音,還會聽到枝頭麻雀的聲音;
你可以用鼻子聞,可以呼吸到很新鮮的空氣,可以聞到青草的味道,和土地潮濕的味道。
你可以用全身的毛孔,感受什么叫風和日麗。這大概就是大自然與音樂帶給人沁入心脾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