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不聽話的小孩子越來越普遍了,我們家里那位也是這樣,倔起來的時候,家長用普通手段根本管不住,非得逼得人怒吼、甚至動手,但那家伙最近還學會了使臉色,擺脾氣。這種極端手段也越來越不敢輕易使用了,生怕哪天會徹底壓不住。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與現在孩子們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現在的孩子所處的家庭大多衣食無憂,至少不用像幾十年前那樣考慮能否吃頓飽飯。家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對孩子過分嬌慣。孩子被以愛的名義給予了太多東西,因此他們無須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家長對孩子的過分疼愛,還體現在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上,見不得孩子在身體、心靈上受一點點苦。看到孩子摔倒就立馬上前扶起來哄;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也是有求必應,不想讓孩子難過;但這些做法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遭遇挫折、體驗錯誤的機會,這些體驗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這種過分的呵護下,很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無法樹立對自己的信心。有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通過抗拒家長的命令、和家長對著干中,來找尋自己的價值。
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不聽話時,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行為是錯的,一定要去糾正它。這種糾正行為往往就會逐步升級為對孩子的懲罰、打罵。
但懲罰用多了,孩子也就“皮”了,這種方法慢慢變得不夠用。而且這種對待孩子的極端方式對孩子也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孩子被責罰得多了,會對自己的爸爸媽媽產生憤恨的心理,這是往往是導致親子關系惡化的開端。有的孩子會因此而產生反抗的心理,此后家長就會覺得越是打罵越是不管用了,不讓孩子做的事,孩子偏要干,這實際上是弱小的孩子對家長的報復手段。而一些天性乖巧的孩子則走向另一條心理之路——自卑,覺得一定是自己太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才讓爸爸媽媽這樣生氣的,自己是個笨孩子、壞孩子。孩子有了這種潛意識后,他們將來的行為也會受其左右,并且對自己喪失信心,沒有了改變自己的內在動力。
家長的育兒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過分嚴厲不行,過分放縱也不行,有的家長就是游離在這兩種極端之間,最終得到的效果差強人意。
這里我們不妨借鑒一下正面管教的觀點,這種育兒方式認為:當孩子有不當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要只是通過孩子的行為表現,就立刻去試圖判斷他們行為的對錯、或者給孩子說教、提供解決辦法;而要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孩子是在什么樣的心理狀態下做這件事情的。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切身處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并告訴孩子自己理解他們的感受,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真正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并且是以一種尊重、平等,不傷害、不懲罰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育兒要關注長期的教育效果,責罰、打罵,或者用利益誘惑孩子,這類方法起到的效果只是短期的,而且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而如果能以親子之間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并以此為基石,讓孩子在學會自我管理的基礎上,培養各項能力,這樣培養的孩子是不需要被責罰的,而這也是一條艱難而漫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