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溝通讓親子關系更融洽)
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很多家長朋友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感受。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首先,什么是溝通?
溝通,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聊天彼此了解,找到雙方都認可的說法和做法。溝通是橋梁,如果不想把溝通搞成吵架,最后兩敗俱傷,我們就必須要架好這座橋梁。
既然溝通這么重要,那什么才是好的溝通呢?
好的溝通是有來有往,是互動的,只有一個人說不叫溝通,叫單方面信息發布。好的溝通也不是我說了你就得聽我的,或者我就得完全照你說的做,那不是溝通,那叫披著溝通外衣的控制。控制,是非常傷害親子關系的。
很多父母學習改變的目的是為了搞定孩子,這本來無可厚非, 因為家長們很焦慮,可是這樣,始終難逃背后的控制。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我愛你,因為我是你的父母,我為你做,因為我需要付出我的愛,如果你接受,我很開心,如果你不接受,我愿意學習你需要的方式,哪怕只是保持旁觀,這是父母之愛的最偉大之處。
那我們日常與孩子相處都是好的溝通嗎? 常見的親子溝通有這樣幾個誤區:
命令: 不許哭!快點走!
說教: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要好好讀書,將來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否則就要怎么樣。講一大堆道理,動不動上綱上線。
威脅: 你要是再。。。我就。。。 我警告你再哭就要打你了。再不起床,看我怎么收拾你。
比較: 你看人家誰誰誰。別人家的孩子是永遠無法超越的。
諷刺:你跟第十名比成績,你怎么不跟倒數第一比啊?
貶低:就你這樣的,干啥啥不行,誰都比你強。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的視頻,從研究結果顯示, 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犯罪的重要因素,視頻中,他們的父母罵他們豬腦子,廢物,就知道吃,丟人,是人都比你強。怎么不去死?這 些字演變成他們行兇的兇器,豬腦子——槍,丟人——斧子,怎么 不去死——水果刀。語言的力量超出我們的想象。而往往這些語言 伴隨的是嫌棄的目光,沖著鼻子的手指,情緒暴怒的音調。 說到這里,我們來看一下溝通效果的來源 : 文字意義 7%,語音語調 38%,肢體動作 55%。
練習:溝通的語音語調和肢體動作:用不同的語氣說出這三句話,體會。
1、我愛你。
2、你為什么這么不聽話?
3、你好笨!
簡單 3 步,輕松叩開孩子心靈之門。
很多家長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溝通,還有的家長通過學習,掌握了一 些溝通技術,但說了很多,說得很好,孩子卻聽不進去。(說教) 最大的問題是,事情并沒有得到解決。
三個簡單步驟:
1、問一個有關親子關系的問題,讓孩子給出關鍵詞。你最希望媽媽 做什么?比如:爸爸怎么做你才能得到鼓勵呢?當我怎么做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支持?
2、用排除法,篩選一個關鍵詞。孩子告訴你最重要的關鍵詞。
3、在生活中去驗證效果,效果不理想,重復第一步。
曾經我問女兒,你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媽媽?她說: “我想要一個溫柔的、能陪我玩兒的,不生氣的媽媽。” 三個要求,不算多,卻足夠我去學習。
前幾天我問她,你想要個什么樣的媽媽?她正在畫畫,沒有抬頭,說“我不想要個什么樣的媽媽,你這樣的就挺好啊。”頓時覺得幸福感爆棚。
我們運用剛才的技巧打開了孩子的心靈之門,接下來,什么才是好的溝通呢?那就是逮住什么都能聊。無話不談,沒有禁忌,孩子能對你表達,你才能了解他內心是怎么想的,才能有的放矢。不然家長就可能成為全小區最后一個知道你孩子戀愛了或者出了什么狀況的人。
真正的溝通高手,并不是掌握了多少高深的溝通技巧,而是讓對面的人始終愿意跟你說話,你就永遠都有機會。而如果對方不愿意,心靈之門關上了,你說什么都沒用,他收不到。比如,你買了件新衣服,關系好的人說不合適,關系不好的人說不合適,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因為你的心靈之門對他是封閉的。
很多家長的溝通就是這樣走進死胡同的,說得很對,說得很好 ,還說得很多,但是孩子的心門完全不開,全部都給擋回來。
怎么來建立這個“逮住什么都能聊”的溝通模式呢?
先談“三點心法”,也就是基本原則。
第一,首先要尊重孩子有拒絕溝通的權利。
如果你不想說話,有人非逼著你說,你討不討厭?孩子不說話并不代表不愿意跟你說,而是需要暫時關閉信息交流的通道。等他愿意了,這個通道的門就會打開了。干萬不要強行逼孩子講話,拐著彎兒刨根問底,那會讓孩子真的不想再跟你說話了,說也是謊話連篇。
怎么來做到這個尊重呢?舉個例子。比如看到孩子有情緒,可以問她, “我看到你好像不開心,愿意跟我說說嗎?”她可能會回答,“不愿意。”我們可以說,“哦,好,等你愿意的時候再說吧,我隨時愿意聽。”然后就不再提了,給她空間自我處理。等她的情緒平復了之后,再問她,“那天那件事我有點好奇,你想說說嗎?”他可能會說一說,或者會說“沒什么。”她說我們就專注地聽,不說我們可以告訴她,“好的,雖然我有點擔心,但我相信你可以的。”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感到有自由選擇說和不說的權利,那么她就會覺得安全,開口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她選擇自己處理,這對孩子也好。
第二,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急于表態,盡量了解全面的信息。
不要評價和說教,先聆聽。用心地聽,問一些問題,引導孩子把事情的全貌表達完整,這樣孩子也會養成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習慣。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杰利要演出,而且是主角,別的孩子的家長都去參加,他也想讓爸媽參加,但是他們總是以工作忙為理由搪塞過去。于是杰利在超市打電話的時候,順手偷了超市的錢。 被教育一番的父母,回到家不由分說沖著杰利就是一頓責罵甚至動手打了他。等到杰利終于有機會說話,才說出他偷錢是為了買他們一小時的時間,因為爸爸說過自己演講一小時就可以掙五百塊,所以他拼命攢錢,但怎么也攢不夠。才有了這樣的行為。
第三,絕不否定、絕不批判,只做正面引導和肯定。
一:錄像機說話
例子:
主觀批判性語言——錄像機說話
你坐的姿勢真難看——你把雙腿放在椅子上了
你說話不要這么兇——你說話的聲音很大
你對我很冷漠——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2、 正向語言
1、 潛意識只接受正面語言,不能接受含有“不”字的指令。
2、告訴孩子“要做什么”,直接給出正面指令。
讓孩子多說,你少說,這樣孩子就能感到空間很大,就很愿意說話了。即使是批評孩子,也要平靜地就事論事.提出行為上的問題, 而不針對個人品格。最后,可以問孩子“我這樣說你同意嗎 ?”“你 覺得我這樣說,你能接受嗎?”“有沒有什么我沒想到的,你可以提 醒我一下。”“你有更好的建議嗎?”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往 往更容易非常接受。剛才談了三點心法,接下來,跟大家談兩個實用的技巧。心法到了, 技巧必然會有效。
第一,跟孩子談話要有深度,不要停留在表面溝通。 這樣,溝通的效率會非常高,短時間內,你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內心。 這個深度怎么做到呢?很簡單,就是花式問“為什么”。通過這樣的 方式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價值觀,這樣我們就能逐漸瞄準目標 了。
父母不是天生就懂孩子的世界的,可是沒關系啊,不懂去問,不帯評判不帶說教,孩子就會很愿意告訴我們。這個方法用在不太愿意說話的孩子身上,特別管用。家長一次只問一句,“哦,是這樣,那為什么呢?”“哦,你怎么想呢?”“哈,這個觀點很新奇啊, 從哪兒來的?”等等,孩子就會特別愿意和你說。
第二、溝通的話題一定要多,范圍要廣。 現在很多家長,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溝通,主要是因為平時談話的內容太狹窄,關注點太聚焦,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有什么趣味?有什么意思?你愿意跟一個天天跟你談工作業績的人說話嗎?孩子的世界很豐富,只盯住學習成績、飲食起居,遠遠不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如果我們跟孩子逮住什么都能聊個五毛錢,那么關于學習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談了。可以一起去看電影,關于電影的音樂、劇本、結構、 思想、人物等等,社會熱點問題也可以拿來聊。問問孩子怎么看,如果她遇到這樣的事,她會怎么做。然后我們可以給她補充,還可以怎么做。 這樣可以跟孩子有很豐富的交談,了解到孩子很多內心的情況,他也告訴你,怎么對他是有效的。
假如平時沒有跟孩子養成溝通的習慣,使用技巧往往無效,甚至會加速親子關系的惡化。最美好的溝通圖畫,就是大家暢所欲言。 即使沉默無語,孩子也相信,有個安全的空間是一直屬于他的,那是父母對他的信任和關懷,這就是家長們為孩子建立的溝通空間。
以上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成為親子溝通 的秘訣。
最后,有一首八歲小朋友寫的小詩送給大家,
《挑媽媽》
你問
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里。
所有的孩子都值得父母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