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一周時間,這個特別的暑假就將結束了。數著日歷上所剩不多的假期余額,家長們的焦慮又達到了暴點。
同事小張的女兒今年升入初一,雖說還沒正式開學,但小張早已加入了新初一的500人家長群。因為臨近開學,這兩天家長們的討論異常活躍,小張說,一個小時不看,群里的消息就能跑出100多條。關于老師、關于培訓班、關于體育考試、關于新學期用品采購,小張說僅僅看著群里的更新,她就發現自己缺項太多,小張說,她已經“心態崩了”。
每到新學期新升年級,焦慮的情緒就會在“家長圈”里盛行。“姑娘的學校初一有20多個班,這么多人,競爭得多激烈,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了”“這個假期因為疫情,一直沒有正經補課,就在家上了點網課,開學能不能跟上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就開始上物理培訓班了,這差距得多大”……
各種大大小小的家長群聊里,一些所謂的信息傳遞其實就是進行中的焦慮傳染。之前,看到一個提問測試:如果你聽說一位名師最近開班輔導,你會著急要到他的聯系方式嗎?飯桌上跟人聊天,都會繞到孩子的學習上?孩子班里誰語文成績好,誰數學成績好你都很清楚?
如果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是”,基本可以判斷你是焦慮的。
焦慮的家長們基本有著共同的經歷。他們不僅只是金錢上的投入,還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學習上,并會為此一定程度犧牲自己的時間和事業。各種奔波,各種心思,“下了血本”自是希望看到收獲和回報,若是孩子沒有好的呈現,心理自然催生焦慮。這種焦慮,其實另一側面也是家長對自己的。他們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減少自己曾經走過的所謂“彎路”,希望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向往的完美人生。可冷靜想想,你沒有完美,也不該強加奢望孩子的完美,孩子是親生的,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也是“親生的”。
焦慮的產生,往往是家長們看到孩子“問題”,而后就是各種假想,最后才是思考,這時大腦已被焦慮添堵,怎么可能表達出正確和積極。不如把順序調整一下,先是找到問題的起點,不著急得到定論,跟孩子交流溝通,了解背后的困擾,得到與孩子的共識解決方案。每個孩子都有長處也有短處,家長應該揚長避短,不擅長的地方,參加再多培訓也是不擅長,這樣試過不行就應果斷放棄。家長們必須直面一點:社會中杰出人才總歸是少數,其實大部分人都會比較平庸,不能每個孩子都是學霸、學仙,但這不代表一般的人不會有出彩的未來,就看你如何理解。
最后的一句提醒:焦慮真的會傳染給孩子,與其無用的焦慮,不如傳遞給孩子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