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八成家長會打孩子
作為老師,我經常會收到家長的電話:你家孩子不聽話,你打他他他,他偏不聽你的,你說怎么辦?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對于家長來說,自己的孩子是最特別的,特別聰明,特別有禮貌,在外面玩得好,家里來客人了,身上的長毛都是自家孩子的。孩子稍微不乖,身上的毛就會變成我家孩子的,如果自己不好好教育,孩子就會像你對待家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聽自己的話,就會打孩子。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其實打孩子并沒有錯,但是如果總是用這樣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我們應該明白,打罵孩子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在打完孩子之后,有些家長會后悔,會吼罵孩子,但是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用呢?
說實話,每一個父母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都會用打罵教育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但是,打罵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成長的更為嚴重。而且,孩子還會因為打罵教育的方式,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后,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會更大
1. 難以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如果經常被打罵,孩子在情感上就會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感,擔心自己到時候被打,更加不敢與人交往。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自閉,不愿意與人交流。慢慢形成不合群的性格。
2. 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在長期被打罵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在他們的腦海里,經常會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比如“爸爸媽媽不要我了”“媽媽不要我了”,這些都會讓他們產生一種不安全感,還有可能產生一些害怕的情緒。
而且一般這種不安全感會伴隨著他們一生,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對自我的否定。
3. 容易“復制”父母的行為,認為父母的管教方法有問題
很多父母的管教方式,就是打罵孩子,但這樣的方式真的有效嗎?
1. 打罵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大腦是最敏感的,他們的大腦還沒有形成和健全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起成年人來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養成很多習慣。
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不是靠打罵、講道理等所謂的東西,而是父母一直在背后辛苦的付出,讓自己慢慢的成熟起來。
父母不是不想管教好孩子,也不是不想管好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時候,是因為父母“無意中”把自己的壞情緒一次次地傳遞給了孩子。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脾氣越來越壞,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經常打罵孩子。
那么孩子就會慢慢地失去對父母的信賴,并且這個時候父母還會抱怨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辛苦付出,還不領情。
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負面情緒,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還會埋怨父母不管教自己,但是父母沒有注意自己的情緒,反而認為孩子不懂得感恩,還以為孩子在故意和自己作對。
在孩子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時,父母需要做到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想辦法。
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德塞利格做了一個比喻,將這個效應稱為“霍桑效應”。
在一個孩子沮喪的時候,被人粗暴對待,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也會變得更加叛逆。
父母要懂得呵護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找到自我的價值感,給孩子的成長創造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發展自己。
父母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包容,孩子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3歲前的孩子,
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信,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人。
《家有兒女》中的劉星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
可是,在同學劉梅生日的時候,
卻遭到了同學的告狀,
劉梅的女兒明明是最好的學生,
但是,她卻非但沒有祝福劉星,反而對劉梅說:“你不是好孩子,我不想跟你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