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怎么管教孩子,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不合格的父母是原件。
因為他們自身的生長環境,認知水平,年齡,性格,與世界,與成人社會相處的方式,都不像他們做的那樣。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他們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在“被”中得到的。
或者說,孩子在“不聽話”中得到的,是一套又一套的規則。
你想起這樣一句話:
沒有規則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悲劇。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錯誤。
這個社會,是有規則的。
什么是規則?
就是我們在社會中,比如,要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別人要給你零食等,要遵守規則等。
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規則,沒有敬畏,沒有規矩,沒有合作,就沒有成長。
3歲之前,孩子沒有規則,不僅僅是由于父母給了他生命,而是父母給了他規則。
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讓他停下來,或者等一會兒再吃。這個時候,孩子沒有規則,那么等到了飯點,孩子自然就會按照原定的時間點吃飯,結果自然就會被拉長間隔時間,吃的慢了,吃的少了,甚至在吃的時候還要父母反復催促。
但是,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不能管孩子一輩子。
事實上,這是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長大的。
有規矩的孩子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也會很自由,他們的手腳和身體可以隨意伸展,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動。
這樣的孩子,會有很強的安全感,也敢于去探索世界,敢于去嘗試一切可能性。
所以,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一定要把握好那個度,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
第三,不要事事包辦,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
我的一個朋友,從小就特別喜歡替孩子做事情。
比如她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幫孩子做。
甚至媽媽為了讓孩子鍛煉她替孩子做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種密不透風的包辦,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的。
這樣的孩子,他們就會因為沒有自己做過事情,而跟父母產生極大的隔閡,他們會覺得,他們是不應該做事的。
所以,孩子做事情,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就會強勢地去干涉。
結果就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不愿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就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父母就可以問孩子:“寶寶,你是想自己穿衣服呢?還是想媽媽幫你穿?”
當孩子做一件事情,做得不好時,父母就會劈頭蓋臉地罵,這就是一種否定。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遇到困難就想著家長幫忙,不敢拒絕。
其次,孩子也會變得沒有擔當
父母“幫忙”孩子的行為,其實也是在把孩子看成了家長,讓孩子成為了一臺沒有責任感的“機器”。
孩子是需要有責任感的,需要在他沒有能力承擔責任的時候就向父母求助。
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出現逃避、依賴的心理。
另外,家長越是習慣了幫助孩子,孩子就越沒有責任感,以后遇到困難,也不愿意承擔責任。
最后,家長習慣了包辦、替代,孩子則變成了沒有責任感的“巨嬰”
著名心理學家榮教授曾經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有個單親家庭,由于自己很早就離異,所以母親去世了,這個孩子從小就跟著母親一起生活,家里很多事情,他都不需要插手,他在那里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被母親照顧,慢慢的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比較極端,以至于在學習上面沒有進取心。
孩子在學校中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他的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要想讓孩子擁有積極的態度,家長就要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趣味書籍,然后帶孩子去買一些名人或者是世界名著,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博物館,讓孩子通過書籍的講述去了解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孩子的一種積極的心態,用行動來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