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不聽話打孩子屁股
兒子皮皮最近三歲了,聽我說話最少能聽到爸爸的“嚴厲批評”。他讓皮皮不要玩玩具,皮皮要不要刷牙,皮皮直接回答“不!”
皮皮每次都會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皮皮爸爸很生氣,立刻問兒子:“你怎么回事?”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nèi)驅(qū)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diào)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xié)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guān)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兒子辯解說:“我從地上撿來的,被我媽媽扔在地上的。”
皮皮媽瞬間怒火中燒,對著兒子一頓揍。
兒子指著皮皮爸爸理直氣壯的說:“你可以打我,我就不。”
“揍一頓就好了,揍一頓就老實了。”
可皮皮爸爸卻說:“孩子還小,你不用怎么教育,也不能這么大聲,這是你的教育底線!”
相信,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有過類似的言語。
孩子犯了錯,打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能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而不是被迫承受父母的暴力行為。
一旦父母這樣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有樣學樣,今后也會朝著父母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曾經(jīng)有一段視頻在網(wǎng)上很火,視頻中,一名警察對著坐在沙發(fā)上的小男孩說:“不要,你不要打我,你不要打我,你要打我,我要打你,你再打我,我就去死!”
原來,男孩想自殺,爸爸當時就對他破口大罵:“你去死啊!”
嚇傻的小男孩當場就一跳,轉(zhuǎn)身就拿起陽臺就往樓下跳。
我們都以為孩子只是任性,但他媽媽的反應讓我特別震驚,她并沒有制止他。
她只是跟小男孩說:“媽媽帶你下樓來,我們來處理好不好?”
小男孩情緒稍微緩解些,媽媽帶著小男孩下樓去了陽臺,試圖用更加粗暴的方式斷網(wǎng)。
結(jié)果,小男孩在媽媽的責罵聲中打開了事情的火藥桶,隨后便用力摔門,然后揚言要跳樓。
在這個多么“危險”的地方,孩子卻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只是被隔著恐懼的鐵絲網(wǎng),動彈不得。
直到他看到一條新聞,“一個男孩把母親殺害,并放火,事后逃跑。”
震驚全場,這位母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對孩子進行急救。
她說,自己實在無法處理這件事,但自己命也實在太重要,死了,就再也沒有可以看見她的理由。
這種極端的悲劇,國內(nèi)有很多。
美國的父母,可能就是因為自己不愛孩子,所以才會一直盯著孩子。
還有的父母覺得,我是在愛孩子,但是我自己對孩子的愛,我沒有能力控制,所以我要控制自己。
還有的父母覺得,只有我對孩子控制,他才能服從。
那么你就是沒有控制自己,你認為孩子就會服從你的。
他就是聽你的話,按你的意愿去做。
這就是典型的控制欲。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前面的案例中,這位媽媽可以控制孩子的使用手機的時間,但是孩子不聽媽媽的話,她的焦慮,就無法控制。
控制欲,源于自己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
有時候,控制欲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情緒,這種情緒不僅影響著人的身體,也影響著人的思想。
有個大學教授跟我說,她的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媽媽也控制不了自己。
控制不住的時候,怎么辦?
控制不住的時候,那就馬上辭職。
但是要注意,在辭職前,一定要把自己的選擇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還給孩子。
因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原因的,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看到了事情的結(jié)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更應該去分析清楚孩子因為什么而生氣。
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自己,而孩子也能用這種方式去探索世界,他們自然也會明白,這不是壞事。
2. 鼓勵。
父母要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不管遇到什么樣的事情,父母的愛都是不變的,只要我們足夠努力,父母永遠都是最愛的。
3. 理解。
當孩子開始哭的時候,不要表現(xiàn)得過于夸張,理解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哭,不要表現(xiàn)得過于夸張,尤其是有些傷害到孩子的語言。
比如,孩子把別人的玩具弄壞了,父母應該做的是安慰孩子,而不是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簽。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孩子哭鬧,父母的反應不同,對孩子影響不同,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孩子的哭,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這樣做
1. 理解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鬧,家長要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哭鬧,然后再幫他分析為什么哭鬧,以便于幫助孩子更好地控制情緒。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要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情緒。
如果孩子在父母的這里哭鬧,那是因為他們還有很多的想法沒有表達出來。
因此,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表達出來,不要對孩子說他們不懂得怎樣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