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自己孩子總是不聽話?
為什么自己明明都能控制自己,但是孩子總是與自己唱反調?
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為孩子制定了一套詳細的成長計劃,并在各個階段嚴格執行。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這一套對于他們的所有人生和未來來說都很重要,但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甚至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
很多父母之所以總是沒有辦法約束孩子,是因為他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總是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他們總是因為他人的想法而約束自己,讓他們按照父母的安排來做事,他們在該給自己的時候不能去糾結,而是聽從別人的決定,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自我矛盾”。
舉個例子: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會給自己制定一個“規矩”,或者是“標準”,然后就是“反駁”或者是“對抗”,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不被接受的。
這種溝通就是典型的“專制”的一種溝通方式。
比如:我認為“你必須按時起床”。
父母可能會認為這樣做會讓孩子產生對抗的情緒,如果不按時起床會被老師批評,會被同學嘲笑,會被父母嘮叨,會讓孩子很痛苦,所以,我認為這種溝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如果,你一開口就是命令的話,就不利于溝通,所以,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就是溝通的第一步。
第二步:理解
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共情。
不要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
理解是相互的,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也許孩子想到的就是我們的想法。
比如:小江以前打我,他的媽媽就一直說,說你上輩子不要打你的兒子,我這輩子不要打你。
小江說,他以前也打過我。
他不知道為什么打我,他也不知道為什么打我。
他說,他喜歡玩手機,只要一拿到手機,就會一直玩,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讓我幫他上交。
小江聽完這話,眼睛里閃耀著光。
他認為自己的行為很正確,所以不想借著媽媽的手機,來玩游戲。
很多家長都知道手機對孩子不好,會影響孩子的視力,也會影響他對學習的態度。
但是對孩子來說,其實他們需要的是全心全意的陪伴。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過:“中國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在管理孩子,而不是在教育孩子。”
我們把孩子當成了游戲機,而不是被管理的對象,才是問題的根源。
他深知自己的管教應該是嚴厲的,是一種規范,是一種規范。
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試驗品,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他只有痛改前非,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而不是粗暴地封起來,不讓他有任何的機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只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他才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能把控好教育規劃,和孩子一起過自律的生活,長大后才會擁有更好的自己。
就像他們現在所說的那樣,自由的生活其實比讀書要快樂。
為什么很多大人吐槽孩子不愿意上學?
回想一下你小時候,是否也對父母說過這樣的話:
你不想上學,你就想出去玩。
父母說這句話,也許并不是真的想嚇唬孩子,而是擔心你不好好學習,以后就沒有好工作的話,會找不到好工作,而且會缺乏安全感。
所以,一旦你這么說了,你的孩子就會為此而感到難過。
你越是這樣說,孩子往往內心越是會覺得:“我怎么這么笨呢?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還能做什么。”
父母的“雙重標準”就像緊箍咒,讓孩子時刻生活在恐慌之中。
結果就是孩子就會感到恐懼怕,乃至逃避。
所以,無論孩子做什么,都要想辦法在父母面前樹立起威信。
否則,孩子就會習慣性地放棄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話置之不理。
即使是你想表揚他,他也不會聽,相反還會反感討厭你的說辭。
比如你說“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考慮周全,你這樣下去,我對你好”,他反而會懷疑你對他的愛。
所以,別老盯著孩子的弱點,別拿孩子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相比較。
因為你關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優點,更應該是孩子的優點。
這樣,他會逐漸形成一種理性認識,明白自己真正的優勢,并為了這個“優勢”而努力,“我能行”,“我自己肯定能做到”。
只要父母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父母只要在做的好的方面多鼓勵孩子,多肯定孩子,孩子才會充滿自信,才會有動力去努力做得更好。
看完紀錄片后,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初二下學期,有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下滑得特別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