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 往死里打
媽媽 ……
父母管不住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班里的孩子
卻不敢再說
爸爸媽媽
更不敢輕易下結論
04
視頻截圖
母親連忙否認了
信上的這一消息,引發了眾多網友熱議。
很多人認為: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現在的孩子打一頓就好了?!?/p>
“棍棒底下出孝子。”
對此,專家給出了怎樣的解釋?
“挨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是需要一定的教育力量的?!?/p>
教育家孫敬修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方法,而不是用拳頭和嘴?!?/p>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你不許這樣,你不許那樣”。
“你必須聽我的,我是為你好?!?/p>
這種溝通模式,孩子不僅感受不到尊重,反而會越來越叛逆。
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獨立和自主的意識,如果父母仍然采用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孩子的逆反心理會更加強烈。
那孩子為什么會有叛逆呢?
最根本原因是缺少了解
,父母總是習慣性地用“暴力溝通”。
比如:你正在看電視,孩子過來跟你說:“媽媽,我想看會兒電視。”
你對孩子說:“別看了,快去做作業!”
孩子會說:“憑什么你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煩!”
結果,就是父母變成了“命令”、“要求”,孩子更加反感、叛逆。
其實,如果父母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態度,把“命令”換成“商量”,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孩子看電視,父母可以說:“你可以看10分鐘,如果5分鐘后,媽媽還沒看到,你可以過來跟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已經看完了一集,我還想看。”
孩子跟你說:“媽媽,我想看一集,可以嗎?”
你:“可以呀!”
孩子:“好呀!”
結果,10分鐘后,孩子又看一集了。
類似于這樣的事情,當然可以不涉及到孩子玩手機,但是堅決不可以不給孩子手機。
與其嚴防死守,不如理性對待
“既然是規定,媽媽可以允許孩子玩,為什么不可以呢?”很多家長會疑惑的問。
不是不可以,而是孩子越玩越想玩,而且玩得更歡歡,不希望孩子玩的時候會打罵孩子。
所以很多家長會更加嚴格的對孩子玩手機的時間限制。
為什么不可以?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讓孩子清楚什么是可以玩的。
就算你規定的是15分鐘,也是合理的。
同時也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好,是15分鐘還是20分鐘,他自己決定,對于孩子能不能玩,也是合理的,要規定的,這樣的話孩子就不會每次玩都想著玩手機了。
如果孩子能遵守約定,那么父母就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孩子的價值感。
比如可以給孩子定一個小目標,完成之后可以得到一些小禮物作為獎勵。
如果孩子不能遵守約定,那么就要承擔起相應的后果,沒收手機,帶孩子出去旅行,讓他知道這個事情不能做,如果做了會有什么后果,這都是孩子能承受的。
3、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
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把制定的規則的權利交給孩子,讓他明白他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不能只是一味的去管教,讓孩子去做這件事情,而不給孩子立規矩。
規矩立好之后,父母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能做的,給孩子規定好使用手機的時間,比如每次只能玩十分鐘,如果到了時間還要下次,那么下次就不能再玩了,如果到時間了就不能再玩了。